虎嗅注:這是個人人都可以有創業夢的年代,但真當創業者擼起袖子真干時,創業項目又常常被質疑、不受待見。現在,我們來看看Twitter、Instagram、Uber、Pinterest這幾家大佬級公司當年遭遇過的各種炮轟。

隨便在TechCrunch上翻一翻關於Twitter、Instagram、Uber和Pinteres的文章,鋪天蓋地的都是炮轟吐槽。正如所有初創公司在起步時都會遭遇無數質疑,如何面對批評也成為公司成長路上的必修課。批評者總認為「干公司可不是這樣的」,甚至還會言辭激烈地說「想法愚蠢幼稚,除了浪費時間、燒投資人的錢以外沒有任何意義」。

當然,我們也不能責怪這些批評者。老實說,當你第一次聽到Twitter時,你會料到它將是一個市值200億的大公司嗎?或者再舉個例子,當你在兩個學生創辦的搜索引擎上看到自己排名17時,你會想到未來雅虎要壟斷市場?

因此,所有初創者在聽到質疑時,都應該重新問自己:為何拋棄安逸生活,為何願意為這些「瘋狂」的想法去冒險。

正如所有的百億級大公司的誕生都少不了一個瘋狂的idea,Twitter、Instagram、Uber、Pinterest也是如此。這四家公司在達到百億級噸位之前,個個都是炮轟重災區。

Twitter:與其在這燒錢不如去辦燒烤趴?

2006年7月15日,Techcrunch上發表了一篇關於Twitter Odeo版本的調侃文章,批評者列出產品一萬個可笑的理由,湊吧湊吧,幾乎可以就此出本《愚蠢Twitter的十萬個為什麼》:

吐槽叢中走一遭,吾最愛的數這條:

Dom:「永遠也不會成為爆款。」

注意,一號吐槽選手使用了一個很要命的詞「NEVER」。嗯,看着這個沒有展開的「NEVER」,好奇如你一定忍不住問「Why」,別急,還有下一條吐槽做註釋。

AJ:「沒有創意沒有亮點,Twitter聽起來就是個災難。比較之下,我看別推提到了pluggd,正好也是我的最愛。我們可以關注下這個播客空間...人家有完成的交互界面和圈子裡最高效的搜索引擎。」

Twitter的批評聲從未間斷,有時甚至一天一個准,其中有個惡搞評論說:

Michael:「Odeo是Twitter最糟糕的版本,尤其是它連盈利模式都沒有。我問他們的風投——CRV(Charles River Ventures):『一年前的盈利模式是什麼』,他說:『非要說盈利模式,那或許就是——不斷向別人安利,對他們說——嗨,相信我,Twitter會更強大的』。好吧,或許在Web1.0時代Twitter這樣子還行得通,但在如今這個Web2.0時代,這樣一個沒有盈利模式的玩意兒根本就是個『愚蠢創意』。我打開腦洞,認為CRV與其投資Twitter還不如舉辦燒烤派對燒錢玩,因為至少派對上的人會比玩Twitter的多。」

2.Instagram:誰能告訴我一個持續盈利模式

前谷歌員工創立的Instagram,最初是一款基於定位的手機應用。這裡是TechCrunch(2010年7月20日)上一篇Instagram的發布新聞:

下面我們來看兩條吐槽逗樂一下:)

 

Shayne:「雖然Instagram的濾鏡效果很美,但我們有必要專門下個app就為了讓照片兒變得更有意思么?這根本不算是個可以「曬生活」的社交app,就連產品聲明都透着硅谷的營銷銅臭味兒。我倒認為硅谷的風投們應該只投資給有真正盈利模式的產品,這樣一來,能真正活下來的企業都是可以持續盈利的。」

唔,這個想法真真是極好的,但請問誰能夠找到一個持續的盈利模式,如果有這樣一個人請告訴我,我先替風投向你表示感激。

另外還有人不服Instagram(Instagram表示它感受到了滿世界的敵意):

zippydirtbag:「聽說某產品帶了濾鏡就值五十萬昂?某公司說要做一款能提供各種濾鏡的相機插件,某公司還說產品已經做出來」。

正如評論所述,某些人確實正在製造一款帶濾鏡的相機插件——這個手機插件就叫做「Instagram」。但這裡忍不住要補充一下,在大部分用戶都覺得這款相機插件用起來不錯。

3.Uber融資:「注意,汽車是個零售業啊」

再說說Uber,關於Uber的唱衰文章正遍布大街小巷,而且隨着Uber的發展,每次批評諷刺的槽點都還不同。

下面這個是我找到的TechCrunch上面最早的(2010年7月5日)一篇關於Uber的報道,彼時還是Ryan Graves還是Uber的CEO。

這位仁兄提醒大家說Uber的壟斷地位終將結束(此評論寫於2012年):

 

「Uber,你的壟斷地位即將不保!!!連競爭者都沒有,Uber很快就拿到了話語權。但真正的玩家要進場了,恐怕Uber很快就要被淘汰出局了!」

7個月後,出現另一個批評聲音:

Erok54:「要給汽車服務估值簡直就是自找麻煩,因為對有些人來說,開汽車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我們家族的汽車生意做了30年,每年接單量上千,幸運的話還能得到3到4倍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世界上最大的豪華轎車公司是carey(carey.com),每年營業額也約在3億作用。然而,現在汽車行業幾乎已經飽和,邊際效益也越來越低。但我祝Uber幸福,儘管我覺得它是個小作坊似的生意,你靠它頂多是溫飽而已。但你要說Uber是個科技公司的話,我們就聊聊Limores.net(將科技和汽車服務整合),它每年營業額是兩千萬,groundtravel.com每年八百萬,它們都為用戶提供了技術。萬一Uber有什麼秘密武器呢,但你也別期待它會是個百億級別的公司,我堅信它們在瞎忙活。」

業內人士Erok54認為Uber估值過高,他從的士市場角度擺事實講道理,言語之間幾乎大有一種要抓起電話告訴Travis(Uber聯合創始人兼CEO)——「汽車是個零售業啊」的架勢。

另一個評論就短得多:

Brucegolensteinberg:「哇!一個叫車公司都值一千一百萬美元!這根本不可能好嘛!」

Uber等同於打的業務?未必吧——至少我從來沒在Uber/Lyft上打過的士。

4、Pinterest:海量書籤系統?

Pinterest成立於2010年3月。2011年中旬首輪融資1000萬,同年10月完成另一輪融資2700萬,2011年,公司的估值2億美元左右。

評論也越來越有檔次,TechCrunch在Facebook上評價了Pinterest,文章痛心疾首地說Pinterest公司的想法真愚蠢,這家初創公司的風投有沒有意識到這回投資簡直就是在冒險啊?#拿的是段子手的錢,操的是管理者的心啊

Darth Doccoro:「Pinterest是Quora以來最蠢的網站,這個梗我們五年前就玩兒爛了,但是仍然有風投願意投資。真真是白白糟蹋錢!」

下面又是一條短小的評論。他吐槽Pinterest就是個「繁瑣的書籤系統」,但無論怎樣,這條評論還蠻經典的。

Vincent Kinon:「Pinterest就是一個海量書籤系統!」

跟着興趣和直覺走

今天,人們才發覺這 四個百億級創業公司的規劃與謀略。雖然我們可以花式調侃它們,但別忘了在每年都有無數創業公司誕生的泡沫下,真正能做到百億少之又少。

這些都告訴我們要創業之路上要不斷審視項目,不斷反思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跟隨你的興趣,相信你的直覺,然後努力踐行它們,最後結果會詮釋一切。忘記那些謾罵者,做自己想做的,執着於自己的看法和興趣,專註於你的產品和品牌理念。

(最後原文作者感謝 @danscalcofor對文章的幫助和啟發。)

From Medium

來自Medium,原文題為《Four Billion-Dollar Startups That Were Told Their Idea Was Stupid》,原文作者Benjamin Hoffman,虎嗅編譯。


 Twitter、Instagram、Uber、Pinteres:我們當年出街時也被罵得狗血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