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火的7月中國影市,單月票房近55億元,相當於2008年全年票房產值。7月推出了三部巨星級國產片,《捉妖記》以22.4億領銜,目前正在逼近《速度與激情7》在今年上半年創造的中國影市新紀錄24.2億;《煎餅俠》11.5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下簡稱《大聖歸來》)9億。
怎麼做到的?影片質量或許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但無法迴避的一個事實是,它們的各項新紀錄創造於一個名義上無法承認但實質上真實存在的國產片保護月裡。如果沒有這個前提,至少不會有三部影片累計超過40億這樣的驚人體量賦予國產片。
形勢堪憂,趕緊調控,再現2012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7月14日對外公佈的上半年電影市場數據,全國電影票房收入203.63億元,其中國產影片票房收入95.36億元,進口影片108.27億元——國產片份額占比為46.83%,近三年來的最低點——2014年該數字為48.27%,2013年則為63%。
2012年時該份額數字更慘烈——僅為34.75%。原因是當年年初進口片配額政策調整,新增了14部特種分賬片,「侵佔」了3D、IMAX兩類高票房產出的銀幕,而彼時的《復仇者聯盟》以及《泰坦尼克號3D》正是在這兩類銀幕上的「獨佔」刷爆了中國影市各項紀錄,最終導致進口片一邊倒的中國影市危局。當年暑期檔開局後,7月隨即進入名義上不存在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國產片保護月,《畫皮2》一片獨挑大樑砍下7億票房,位列全年第三位。
三年後,2015年,同樣是上半年國產片票房占比堪憂,同樣是進口片刷爆市場數據(《速度與激情7》24.3億、《復仇者聯盟2》14.6億與《侏羅紀世界》12.93億),也就有了同樣的暑期檔國產片保護月。
事實上,2015年的暑期檔保護月比之2012年更甚,跨度近兩個月——至今仍無強勢進口片入局,看起來直到8月23日才會有勁敵《終結者:創世紀》來襲,論說「對手」成色,恐怕還是要算到9月8日的《碟中諜5》才構成對國產片真正的威脅。而2012年,7月27日《冰川時代4》已上映,最終獲得近4.5億票房,8月27日同時上映了《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和《超凡蜘蛛俠》,兩部超級大片「撞期」,亦足見「調控」用心良苦。
官方對此情此景當然是意料之中又喜出望外,《大聖歸來》竟然還驚動中宣部開起了研討會,此規格通常可都是只有主旋律影片才能享有的。除此之外,市場也給予了三部強片超常的禮遇,攸關影片放映週期的密鑰均被延長了一個月,將會直到暑期檔結束。
誰是暑期檔的主力觀眾?
以單月票房創紀錄地超過50億的7月為例,根據貓眼大數據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7月在該平臺上以在線選座方式購票的用戶中,一二線城市票房占比65%;三四線城市票房占比35%。(一二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等38個省會城市及經濟發達城市,其他城市為三四線城市)。
對照貓眼大數據中心春節檔後發布的數據,春節檔三四線城市票房占比與一二線城市幾乎持平,約占49%。儘管春節檔與暑期檔都存在大量在一二線城市上學的青年返鄉(三四線城市),但或許是因為少了城市務工青年這一人群的補充,暑期檔的一二線城市觀眾的比重更大,主力特徵更明顯。
另一組數據是用戶年齡,貓眼方面此前發布過90後在線購票的占比2014年已達52%,80後為40%,70後為8%。今年7月的數據顯示,90後占比為58%,80後為34%,70後為7%,其他為1%。對照比較來看,顯然90後在暑期檔作為主力的特徵十分明顯,暑假的受益者是他們,在假期主力觀影的當然也會是他們,而80後的暑期早已沒有了假期,在觀影頻率上當然也不會因為暑期檔影片熱門而明顯增加觀影次數。
暑期檔是青少年的檔期,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影片、什麼題材的故事、什麼明星組成的卡司、什麼量級的製作,為青少年(teenager)/90後服務就對了,影市的風暴發源地就在一二線城市,宣傳資源以及輿論爆發力的焦點都應集中在一二線城市。
暑期檔是勝者全得的遊戲,結構性的亞健康應關注
暑期檔的競爭激烈程度堪稱全年所有檔期之最,據統計,6月~8月,有近70部新片陸續上映,平均每月超過20部。而一個略顯苦澀的事實是,在蛋糕如此大的暑期檔裡,真正分到蛋糕還能嘗到甜頭的影片卻屈指可數。
7月的高峰令人嘆為觀止,三強在7月創造的票房總和即超過40億——約佔到全月票房的72.7%,如果再算上《小時代4》《道士下山》《梔子花開》,這六部影片就超過了50億——毫無疑問,這是80/20法則的極致。
伴隨三強密鑰的延期,大多數影片卻難以出頭。以《破風》為例,國產片中少見的體育類型片,無論是導演林超賢還是主演彭于晏均是該類型片國內主創裡數一數二的配置,而且影片本身所呈現的品質亦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但——上映13天了,仍然維持著剛剛過億的局面,在喜歡這部影片的筆者而言,市場殘酷的甚至有些不公平。
凡影科技合夥人王義之認為,電影市場的競爭是排位的競爭。不管是高產值檔期還是低產值檔期,能分到蛋糕吃的都是排位靠前的選手,剩下的有時候連湯都喝不到。
以今年6月底至7月底開畫的影片為例,在影史最爆棚的7月裡,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如下——
票房中位數為3.90億元,而平均數為6.24億元——兩者差值近一倍,偏離程度較大,再觀察第一名與中位數的比值為5.76,而第一名與第十名差距近33倍——前十名裡的「貧富差距」極大。有意思的是,近四年來(2012~2015),另一個「貧富差距」明顯的暑期檔來自於同樣是將7月「調控」成為國產片保護月的2012年,是年6月底至7月底上映影片票房前十的平均數與中位數相差超三倍,第一名與中位數的比值達到了12倍之多,而第一名與第十名差距則接近30倍。
毫無疑問,暑期檔是一個贏家通吃、勝者全得的市場,殘酷程度不言而喻。那麼在比中國更發達更成熟的北美市場,殘酷程度又如何呢?筆者採集了2012年至2015年中美暑期檔中7月(6月底至7月底開畫)票房前十的影片,對比數據如下——
有關中位數、平均數及首末比值的各項數據統計顯示,北美的暑期檔蛋糕的總量不僅比我國大許多,而且能夠分到蛋糕並嘗到甜頭的也比我國多——平均數與中位數四年來基本上都非常接近,第一名與中位數最大差距不超過五倍,而第一名與最後一名的差距最大不超過15倍。相比於我國的相應統計數據,北美的暑期檔頗有些皆大歡喜呢。
即便不看數據,相信大家也能發現,直到《滾蛋吧!腫瘤君》上映的8月13日,《捉妖記》才交出了市場領跑者的接力棒——在為後者喝彩之餘,市場結構性的亞健康也應得到關注。
國產片成為暑期檔大贏家固然令人振奮,但一方面不可否認因為保護月的存在其成色會有不足——去年在《變形金剛4》的碾壓下,《分手大師》的突圍,以及《小時代3》與《後會無期》的雙姝爭艷至今令人記憶猶新——另一方面,獨樂樂總是不如眾樂樂,市場如果能夠結構性的共用繁榮,會比今天看到的那些令人驕傲的數據更加令全行業激動吧。
暑期檔即將落幕,由於意外的災難,《滾蛋吧!腫瘤君》或許難有驚喜了,其他影片是否能夠聯手掀起一個尾聲的小高潮呢?不得而知,但可預知的是,隨著《碟中諜5》的上映,國產片自強的夢境就要回到現實了,對於暑期檔的成績不能沉湎,一些幻象要清醒認識,一些結構性的問題也應被關注——「調控」者和市場主體們都應真正地研討表像背後的殘酷。
本文圖表製作:方塘,國內票房數據采自貓眼大數據中心,北美票房采自豆瓣。
本文首發於虎嗅,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作者微信公號察影(cha-ying),與你一起洞察和透視電影產業的謎題和秘密——我不是你的窗戶,而是你的另一雙眼睛。
From 陳昌業
55億單月票房的奇跡真相:國產電影份額又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