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日,虎嗅下江南,在上海證大喜馬拉雅大觀舞臺舉辦了2015夏季版虎嗅F&M創新節。來到上海,就必須要直面一個近兩年盤旋在黃浦江上的難題:上海為什麼出不了馬雲

當然,虎嗅從來不談這麼形而上的問題,我們的關切很直接——上海究竟適不適合創業?於是,這一次我們在上海拉開了一場辯論/X大戰,有請到了滬上的六位知名創業者,以不同的立場就這個話題展開互撕,也算用虎嗅的方式嘗試著去解答了這道上海難題

李梓新(主持人,中國三明治創始人):上海是一個非常好的城市,在中國我們很多人都想選擇上海作為居住的城市。但是對於創業來說,今天我們看到有很多的挑戰在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在創業都非常猛。我們今天請來6位上海的創業者,由他們分為正反雙方相互PK

正方觀點:上海適合創

正方嘉賓:喜馬拉雅聯合創始人餘建軍、唯眾傳媒創始人兼總裁楊暉、明道創始人任向暉

反方觀點:上海不適合創

反方嘉賓:天奇創投基金投資合夥人魏武揮、你我貸聯合創始人劉瑤、上海萊媒公關創始人吳娟

上海人才充裕:適合創業

任向暉/正方:很多人聽起來北京適合互聯網創業,因為北京特別多的大學。但是實際數字是怎樣的呢?北京大學有116所,上海在中國大學排名第二位,是96所,第三名城市是西安,也是90所左右。如果你要說專業人才,在上海高等教育完全足夠,而且除了這個以外,普通勞動力、創業人才在上海不僅不比北京少,甚至可能要更加多一些

楊暉/正方:從區域角度來說,上海和北京無疑都是人才高地。從上海來講上海的人更職業,作為一個領導,你應該把什麼樣的人用在什麼樣的地方,比方說上海人,上海人在我們公司屬於服務性的領域,比如說財務人員,前臺、秘書,還有司機,我沒有任何的歧視的異味。當你因勢利導,把人用在合適的地方還好

職業經理人文化阻礙創業:不適合創業

劉瑤/反方:上海我接觸過的人,他們的職業心理人的心態更多一些,所以他們做事情的時候遲疑很久。我在10年前我畢業的時候,我是我們班第一個創業者,在我創業過程中,會有很多同學跟我說,我也創業,我們都脫離職業經理人非常高的薪水開始創業了。他們一個一個下水我很激動,當時有十幾個人跟我一起創業,他們是不同的項目。非常遺憾到一兩年後,我們再來同學聚會,發現他們一個又回歸到了職業經理人。我們44位同學(交大MBA)裡面,只有我一個人還在創業,他們全部又回歸了職業經理人。這是一個氛圍,上海有太多理由讓他們又回到了職業經理人

 

楊暉/反方:從人的角度來講,大家說上海人很精明,我來到上海也不太習慣,因為談任何事情要談很久很久,但是我發現這是對的,當談了很久之後,你會發現你接下來的事情不用太擔心,每個人都會很職業對待他所承諾過的事情,一個城市的信用,一個城市的契約精神很可貴

 

上海創業的政商環境友好嗎

余建軍/正方:房租這些比較軟性的,我就以我自己的例子,最早這個項目開始在浦東軟件園,浦東軟件園有一個孵化器,我們進去房租每個月可以退一大半,房租非常非常少。這個軟環境也有。包括現在在張江一個園區,有點像小別墅的園區我們兩棟樓,每平米3塊錢,跟北京相比便宜相當多。從房租成本也是比北京要低得多。包括昨天我們公司剛好在浦東科技新城找了一個營銷中心的地方,它也是23塊錢,而且全裝修好

余建軍/正方:剛好前段時間在兩個地方找房子,在北京基本上都是8塊、10塊,上海34塊的很多。包括創業環境,所有北京合作夥伴到我公司來,沒有想到你的條件這麼好。北京都是擠在一個很擁擠的地方。我覺得房租這塊和辦公環境毫無疑問是上海

魏武揮/反方:這個事情不是很重要,你總能找到便宜的地方,主要是人,我們基金投的一個項目原來在上海,他確實找不到他要找的人,後來搬到北京去了。我知道有一批人居然可以忍受那樣的霧霾,(那種污染帶來的結果是)比我一周抽一條煙的人少活10年。他願意在那裡,願意承受只有工作,你們有沒有聽說過007,就是0點上班,0點下班,一周7天上班。有點像當年農村裡面跑出來打工,幹上10年回家娶老婆。這個事情在北京到處都是。只要能夠找到人,這個是真的

楊暉/正方:昨天我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會,我第一次見到政府的領導,因為我們要開始IPO,我說我要我所註冊的區拜訪一下領導們,結果沒有想到,他們說我們來。一行人到我們辦公室來,直接說了半個小時,然後區長就說12345我們覺得應該這樣做。我一看1115分,應該吃飯了,但是他就走了。但是在創業裡面誰不跟稅務、工商打交道,憑你的實力在這個城市立足,我覺得是這個城市的魅力

慢公司文化不適合創業

吳娟/反方:上海創業公司成長特別慢,尤其在互聯網行業。在上海這樣一個環境當中,上海的整個環境更關注公司的變現,你靠概念很難打動投資人,因為我馬上關注你的商業模型,你靠什麼來變現,靠什麼支撐你的盈利

在這樣的情況下,上海互聯網公司普遍成長比較慢。在業界有一個觀點,認為互聯網公司應該快跑。我認為應該慢跑,他花了很長時間打造這個產品,造成了不可逾越的門檻,這個造成上海創業企業它的數量非常少,可能結構比較單一,然後成功率相對來說更少。比風風火火的北京來說,北京很多人想到一個點子就創業了,當然創業多,倒得也快

劉瑤/反方:從創業本身這件事情上,兩地執行力有不一樣的。同樣一件事情,北京、上海雙邊都有朋友想成立基金搞新三板,北京我們在星期四說這個項目,星期五就談具體的項目,星期六資金到帳,星期天資金募集了差不多一個億。上海到今天什麼都沒有。由於上海的特質會瞻前顧後太多太多,甚至需要老婆、親戚、朋友,甚至丈母娘都要參與我的意見,導致創業滯後特別多。這個也是一方面的原因

余建軍/正方:我說快慢跟地域沒有關係的,像喜馬拉雅,我們兩年時間市值漲了60倍,到今年漲了200倍,也夠快了。其實這個主要跟項目是不是踩准了風口有關係,跟團隊的結合力有關係

楊暉/正方:我覺得快慢和行業有關,跟公司無關。作為一家媒體公司,一家公司像楊暉領導的唯眾做了9年才看到一些曙光,也有快公司像燦星做了34年,因為它做娛樂節目,規模非常大。從這個角度來說,創業公司經營是一個長跑,不在於一時一地,在於你能不能給像你一樣有這樣的想法的人給希望,他覺得這個希望可以長期經營,長期有序發展的地方,所謂創新和創業是不是你擁有這樣的能力保持原創和極力創新的能力。這點很重要

上海更重實際,不擅忽悠也不易為忽悠所

魏武揮/反方:北京有一個文化侃大山,忽悠與騙子不同。比如說你今天到我公司裡將來給你期權,我認為餘總這個話是忽悠,但不是騙你,真的有可能會上市。忽悠是把未來的東西賣給你。上海是一個不太崇尚忽悠的城市,上海人喜歡一是一,二是二。我前面講創新和創業是兩碼事,創業是一個忽悠過程,你把你手上的人弄過來,一定是要忽悠,馬雲是中國頭號忽悠人,當年500塊錢18個人,這不就是忽悠嗎。你知不知道有多少背後想做馬雲的人,他們現在已經不知道在哪了。但是創新這件事情真的不能忽悠,尤其我們去美國矽谷看一些特別高科技的項目,真的是一是一,二是二。所以上海是一個相對北京比較實在的城市,它不太注重忽悠,或者你忽悠他也不是很容易

吳娟/反方:相對北京來講,上海人更注重實際,在北京尤其是現在北京整個互聯網,經常有很多很多人才,他們在大學的時候就有非常多的機會跟創業者對話,可能覺得我有一個點子,馬上就幹起來,我再有一個點子再到外面忽悠忽悠,風投錢就拿過來。但是在上海這種情況非常少,你跟他講夢想是可以,但是要先保證他的生活質量

任向暉/正方:我回應一下魏老師,忽悠是一個中性詞,北京適合創業,適合高失敗率創業。因為在前期理性思考,所以當然適合創業,只是創業刺激動因完全不適合創業,或者只能適合高失敗率創業。可以統計一下北京和上海的創業失敗率

上海人不喜紮堆,不夠抱

楊暉/正方:北京人喜歡紮堆,上海人好象沒有這樣。其實我今天都很意外,這個場面(上座率)不錯,可能李岷覺得不太滿意,覺得對時間成本的理解兩地不太一樣。上海特別務實,大家可能沒有來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關注,有可能大家創業交流方式不太一樣。上海人覺得點對點一個下午茶,喝個咖啡可能覺得是交流,這個可能不太一樣

余建軍/正方:實際上說到聚會多不多的問題,今天開這個會我們在這邊探索找問題,找結果辦法是積聚能量,包括創始團隊我們一兩年內不想見媒體,不想出席活動,能夠積聚能量把這件事幹得漂亮。後面不得不去露臉是我們PR團隊或者市場團隊的考慮,我們希望聚焦跟一兩個人、兩三個人聊天,這樣討論一個精準的問題,然後公司就往前推了一步,我們更多喜歡這樣的氛圍。北京有一條創業街,很多創業公司都在那個地方,可以很方便的對接,如果上海有這樣一個範圍形成一個聚集地可能比較好。但是我想說多人溝通可能是低效的,真正有效的溝通是兩三個人溝通

吳娟/反方:我們點對點的溝通就是每一次溝通是為了工作目的溝通,而北京很多分享機會並不是因為工作機會,而僅僅是作為行業資訊的分享,我成立一個圈子,甚至高校學生以學習和瞭解這個行業為主。但是上海溝通是面對面溝通,或者郵件性溝通,可以願意為工作上花溝通時間,但是為了純分享花時間這種氛圍是沒有的

劉瑤/反方:在上海多元化這種心態導致創業氛圍不夠抱團。就像互聯網企業,我在北京參加會議,我看到同行,我還有其他會,你願不願意跟我一起去。他們不覺得我是他們的對手。但是在上海我們都是各自為政,很多問題都滯留在自己的點上。尤其新興行業還比較弱小的時候,希望所有行業的人抱團取暖,這個行業壯大才有你的壯大

總結:未必盡善的答案,但或可作為觀

馬雲來過上海,但最後離開了上海——足以說明上海曾經的創業環境確實沒有能夠成為阿裡巴巴這個奇跡的基石。如果說上海不適合創業,分眾傳媒、大眾點評、滬江網這些了不起的上海創業公司是如何長出來的呢?但如果說上海適合創業,為什麼BAT都與上海無緣,曾經風光無兩的盛大也已黯淡,這些困惑確實已成難題

雖然本次虎嗅F&M創新節上並不能給出完整的答案,但是這些創業的親歷者們提供的真實經驗和感受足可作為一面鏡子,觀照上海在互聯網創業方面的得失利弊

這次在上海舉辦的虎嗅F&M創新節是一個開始,對於上海和上海的創業者,在往後的日子裡,虎嗅會持續關注。

From 虎嗅


 所以上海究竟適不適合創業?來看看虎嗅F&M創新節上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