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消息,被譽為SMS短訊之父的芬蘭工程師Matti Makonen上周五因病辭世,Matti曾就職於諾基亞和芬蘭電信,被公認是全球首個提出通過移動網絡發送短訊概念的工程師。
時至今日,人們已經很少打開「短訊」窗口與親朋聯繫,我們認為「短訊已死」。然而對於這一現象,Matti在2012年接受BBC採訪中卻表示,短訊將會以各種形式「永久存在」。
Matti的這一預言從目前來看是完全正確的。短訊的形式不僅沒有滅亡,反而越來越流行。想想我們最熟悉的微信,已經將轉賬、叫車、預訂飯店或機票等服務短訊化。Talkbox 也在不久前推出了將郵件短訊化的軟件——mailtime。
從舊金山跑到廣州去做微信產品經理的Dance Grover曾在博客中就中國的app趨勢表達了看法,他認為如短訊一樣的對話形式將是未來UI的普遍設計形式。這一趨勢會給看上去很過氣的短訊形式帶來很多想像空間。他相信短訊形式的流行,會再次掀起設計師和工程師的設計狂潮。
我們以一個已經成功短訊化的功能——轉賬功能為例。我們如今已經完全接受並熟練使用著微信轉賬,這證明瞭短訊形式的轉賬是切實可行的。無獨有偶,前陣子Facebook也表明了對此形式的肯定——Facebook在其下屬獨立軟件Messenger中新加入了轉賬功能,用戶介面和微信的轉賬功能很相似。
那麼為何大家會喜歡用短訊的形式轉賬呢?只有一個原因:短訊很簡單。我們已經接觸短訊功能將近30年,我們對此是極為熟悉的。根據最近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研究表明,發送短消息是智慧手機中最常被使用的功能,使用率達97%。Jonathan Libov(科技評論人)在他的博客裡說道:「相比於像GUI(圖形介面)那樣規定了每個交互行為的規則,我們熟悉的短息形式很可能可以將用戶從各種交互規則中解放出來。」因為相比於學習一款新app的使用方法,短訊這種對話模式無疑是更加方便簡單的。
這樣看來,發資訊是目前我們獲取基本資訊最有效、低成本的方式。如果像蘋果這樣的手機廠商能夠將這種對話框的形式更多地用於介面設計的話,將會使短訊這一形式價值最大化。Matt Galligan,Circa的聯合創始人,在他最近的博客中表達了這一看法。他認為如果蘋果可以發布一款名為「MessageKit(類似蘋果HomeKit的一個供協力廠商開發的平臺)」的平臺,那麼開發者就可以將類似於Lyft、Airbnb等功能植入iMessage。這將使智能手機軟件的前景發生根本上的變化。
但即使我們生活中還並沒有一個「Messagekit」這樣的平臺,我們的手機軟件仍然可以往這個方向發展。最新的iOS9的搜索功能正在嘗試將相關資訊的app置於搜索結果當中。如果這些豐富的應用程式資訊可以被置於搜索結果之中,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將它們置於我們的消息對話框裡?另外,我(Wired文章作者)認為Siri的使用成本太高了,相信很多人都同意跟蘋果的虛擬助手對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吧。如果可能的話,蘋果應該允許我們跟Siri發信息。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Slack,一個非常受歡迎的辦公軟件,通過用戶之間互發消息的模式提高了辦公效率。它的成功也證明瞭短訊化的可行性。
如果將需求都變得短訊化,那用戶介面的設計會迎來極大的挑戰,困難主要集中在可視化上。想像一下,一個功能的存在形式不再是螢幕上的一個按鈕,而是一條對話。你怎樣才能確保用戶知道所有功能和如何使用它們?但基於短訊模式的UI設計的真正潛力並不是要把所有的功能都變成一條條短消息,而是它會鼓勵手機製造商與協力廠商app或服務去合作,讓生活變得更加自動化。
短訊的形式有它的迷人之處,但也不該被過度誇大。計算機交互的每次突破都使它變得更易使用。圖形介面和鼠標點擊取代了原始的指令行。智慧手機和觸屏的出現也將操作變成了簡單的滑動和點擊。如果說有什麼比下個app,動動手指完成一個交易更容易的事兒,那就應該是用發短訊完成這一切了。
From 虎嗅
虎嗅注:本文部分內容翻譯自Wired文章《The Future of UI Design? Old-School Text Messages》,作者Kyle Vanhemert。
短訊已死,其魂不滅:未來UI設計將短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