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少爺原創始人宋鑫和西少爺CEO孟兵之的紛爭,上演了現實版中國合夥人的對決。類似案例事關每一個創業者。如果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該怎樣解決?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我們前期該做怎樣的工作?同為創業者,我對西少爺創始決裂有以下反思。

 

西少爺創始人紛爭都是年輕、非職業犯的錯

 

先說一個題外話。正在熱播的《紅高粱》接近尾聲,抗日成為這階段最主要的情節。在第54節(若有錯請糾正),余占鰲與花脖子、黑眼三方相約去攻打小日本塚本部隊。結果各方出發后,只有餘占鰲到了,而其他兩家故意在路上拖延,讓余占鰲先打。這個時候,縣長朱豪三獲知消息后火速支援。

 

在第51節還有這樣一幕:塚本佯攻余占鰲及朱豪三部隊,塚本先是派出了一隻由漢奸組成的護國軍。在余占鰲的吆喝下,護國軍「投降」了。這下餘占鰲一夥兒高興,繳獲日式武器,樂成了一團。這可是塚本拿下餘占鰲的絕佳機會。行進途中的朱豪三聽了之後,覺得不對勁兒,於是馬上決定把自己的隊伍都掩護起來玩消失。結果,塚本判斷不能再打余占鰲了,怕被朱豪三從背後襲擊。

 

說著西少爺,咋就說紅高粱去了呢?

 

大家先感受下紅高粱里兩撥不同的力量,余占鰲、花脖子、黑眼都是土匪,在一起就是個團伙,土匪怎麼都改不了土匪的命;而塚本和朱豪三都是職業軍人,他們是有核心有團隊的。

 

土匪在關鍵時刻總是想着自己那點眼前利益,結果一時的表現和應對方式隨時都可以把自己送命;而職業軍人,則能總是保持頭腦清醒,做出最明智的判斷。區別就在這裡,在不同的情景下職業與非職業做出的本能決策完全不一樣。土匪總是用義氣和個人恩怨作為判斷事情的標準,而職業軍人則以大局和事實環境作為判斷事情的標準。

 

現在說來,大家應該明白了說西少爺怎麼要說紅高粱了。西少爺那點事兒,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了也複雜。但總結起來也就出在:都是年輕、非職業犯的錯。創業團隊核心團隊匹配必然有核心有主次,有共同目標和行事原則。否則,必然成其不了有戰鬥力的團隊,頂多也就是一個團伙。

 

宋孟二對決:宋鑫輸了氣度,孟兵贏公關

 

率先發起討伐的是宋,見招拆招的是西少爺現在的核心團隊孟兵三人。很顯然,宋的表現是急眼后的氣急敗壞情緒多而陳述事實少,孟團隊則是沉着冷靜有理有據。宋輸了氣度,孟則貌似打了一場漂亮的公關仗。其實,這是一場兩敗俱傷的輸家對決。

 

從公關上看,拿家底拿人的基本面說事兒,必定無贏家。話說,家醜不能外揚嘛。宋說孟賴賬,孟說宋詆毀,都是在道德層面過招。不明真相的多數人,都會考量這兩位小哥「人品」的問題。你跟什麼樣的人吵架,也就變成了什麼樣的人。所以,我們看看很多商業上的對戰,都會有一個默契,都會拿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來打,比如價格戰、促銷戰、輿論對峙,很少互揭家底,揭家底往往是毀滅行業或者是你死我活的事情。這是其一。

 

其二,從事傳播工作的朋友都應該明白:一條負面傳播帶來的損害是不能用回應來彌補的。負面一般是發起事端的,傳播往往更快,本身負面或攻擊傳播力就非常強,容易佔據先入為主的優勢。前面看到負面傳播的人不一定能夠看得到最終的回應,看到最終回應的人則一般都會了解前因後果。回應所起的作用可能只是前者的危害能量的十分之一。所以,才會有黑公關盛行,一般都能屢試不爽。宋孟二人一出手,必然對雙方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從利益上看,宋依然擁有西少爺30%股份。這個股份數還是非常大的占比。即便將來融資逐步稀釋,宋的經濟利益仍然能夠水漲船高,獲得不錯的回報。把孟置於難堪,也是將西少爺放在了一個不義的位置。宋能夠把自己的30%的利益置於不顧,這點讓本人十分費解,況且也算是自己的心血。

 

這樣分析來看,宋完全是不顧一切了,他知道孟會見招拆招,孟不回擊必然是不行的,他不回擊,西少爺及孟個人都會遭受極大的名譽損害。因為,宋使出的是致命的一招。

 

這裡,請允許我有兩種猜測。猜測一:宋扮演江湖俠客替其他眾籌參與者把錢拿回來。但這事兒極其不靠譜,當你把這件事情捅給媒體的時候,就已經沒有迴旋的餘地了。他們的眾籌本身也是股權投資,要拿回錢的事兒也是不太成立的。猜測二:宋希望借此炒作自己的新西少爺。很難排除有這種嫌疑,但他這種傳播建立在一種不好的事情上,總感覺怪怪的。所以,宋幾乎幹了一件對自己和新西少爺幾乎不會有加分項的事情,讓人非常費解!

 

合夥人之間義氣與契約孰輕孰重?

 

土匪有個特點,就是十分看重江湖義氣、哥們義氣。余占鰲站在戰壕里了,依然對着身邊的張副司令說:我們混江湖就是一個義氣,花脖子他們會來!而實際上,所有土匪的哥們義氣在利益和私情上就是個屁。

 

回到宋孟二人對決,我們來看事發當時的一些情形。團隊怎麼就可以輕易把一個占股極高的人踢出局?一個能夠自立門戶再開幾家新西少的人不會是一點可取之處都沒有,也未必一定是好吃懶做。這對西少爺來講,無論品牌聲譽還是將來融資上市都是極大的隱患。非常不解!

 

而宋作為在創業前期應該是起到重要作用的人,而且股份不是第一也是第二的人,可以輕易被掃地出門。這也是一個創業者不該有的地方。也許是宋自身的因素,也可能是團隊一直就沒有形成一個主次,所以才會有誰都想當老大的可能。再次表示不解!

 

再說眾籌這件事情,各自刷完臉就打款了。按理講都是應該有投資協議的,如果有投資協議,哪裡會來剛投幾個月就要退款及要打款憑證之說。那這裡面可能有一種情況,就是幾個創始人給眾籌股東代持了;如果沒有代持,那就更扯了。

創業合夥及投資,所有的前提都是對一個看好的項目進行投資。投資就是要獲益,要獲益就得有利益保障。所以,聯合創業人加入團隊本身就是一個契約,自身的成長要跟得上團隊的需要;加入了團隊,就默認你是開啟了最好的狀態、全身心的投入;而花錢投資更是如此,真金白銀進去,將來也是要真金白銀的獲得回報。這就更需要契約,而不是彼此以為的信任就足以保障。

 

在創業及投資面前,人為小兄弟情義為小,契約和規則為大。有進入門檻,也要有退出機制;有福如何同享,有難如何同當,醜話說在前頭,好話不必多說,都應該有所界定。無疑,西少爺這次創始人風波應該是所有創業者將來都要杜絕的。

 

80、90后創業者從西少爺紛爭中得到的啟示

 

說實話,我作為創業者,自然很羡慕很多項目都能夠快速走紅、能夠很快獲得投資人的青睞,但個人還是非常理性的對待這件事:能不能出名,順其自然,功夫到了火候到了,名利名利誰不在意呢,可那不就是最後的一個結果嘛。

 

成名要趁早——這句話不知道坑了多少年輕人。很多人經常在我面前講:你得快速讓品牌火起來,這樣反過來帶動你的銷售、推進你產品的迭代、團隊的完善。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言論左右了很多人的思想,看到別人一做得不錯就問是怎麼營銷的。其實,在我的觀點里,品牌就如人的一生一樣,出身、成長、起落、病老都是一個品牌必經之路。只有經過時間,才能成就經典。一句話,品牌是干出來的,乾的過程就是品牌形成的過程。自然,也就不是忽悠出來的、宣傳出來的。

 

現在80、90后創業者都有一個共性,把火起來當成是頭等大事,而忽略了火起來后怎麼沉澱的問題。一是經營上的沉澱,二是人的沉澱。品牌紅了以後,如何在產品基礎、服務能力、供應鏈能力上跟得上?人紅了以後,如何才能保持決策不冒進、處理好團隊及內外部的關係?這些事情,我想沒有外部人可以教我們,沒有任何經驗拿過來就可以用。只有我們在實踐中多點平靜、放長一點眼光才能更加理性的對待。

 

我們的現實環境就是這樣。眾多所謂「大咖」包括很多上市公司的CEO、投資人都在鼓吹90后就是未來、80后又怎樣了。鼓吹沒有錯,因為這些人也是在營造有利於自己的氛圍、引領時代趨勢。

 

可是,他們並不能替我們去走路,不能替我們如何處理團隊的關係,不能替我們去解決管理上的問題。無論我們這些創業者被塑造成怎樣的天才,我們依然得去后70后、60后在的現實夾縫中求得生存,我們依然得去面對70、60后的合作者或是同事。這些過程,沒有什麼可以縮短我們行走的路徑。

 

那我們來看宋孟兩位哥們,從最開始的「碼農」到要成為一個合格的CEO、合格的創始人,這成長的道路必然是漫長的,過程也必然是曲折甚至是血腥的。一個CEO、合夥人該如何處理團隊的關係、企業對外的公共關係,跟他們寫出的代碼一樣,同樣富有邏輯,同樣是一門專業。很顯然,Ctrl+C和Ctrl+V可以複製代碼,卻複製不了人生路上必經的旅程。這每一步都充滿驚險,很顯然不是那年輕氣盛和哥們義氣可以解決的。

 

恰恰是這樣,我們的社會也應該對創業者更加的理性去看待。沒有誰可以用短暫的時間取得得了一生的傳奇,沒有任何一個創業者不是在荊棘中前進,沒有任何一個真正的創業者會走得輕輕鬆松。所以,我們更應該多以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創業者名噪一時,去看待創業者的起起伏伏,去看待創業者的無聲無息。

 

文/每時茶秦海,來自微信號i-qinhai

From 禾三


 創業者反思西少爺:名噪一時催熟品牌,義氣與契約不分都是年輕犯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