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最近的劇組演員匱乏到快無米下炊,因為但凡是個明星,哪怕是五線明星都爭先恐後參加真人秀綜藝節目賺錢去了。
沒錯,如今綜藝節目就是這麼炙手可熱。它們娛樂性極強成為電視台的現金牛,也因其極為明顯的長尾效應而成為視頻網站流量的大救星。自然順理成章地再次成為上海電視節的話題之一。現在來跟虎嗅君圍觀一下今年上海電視節「明天的綜藝節目」的論壇。
這場論壇嘉賓堪稱豪華,主持人是杜昉,歷任浙江衛視副總監兼節目中心主任、酷6網站CEO和愛奇藝華策影視公司總裁,紅極一時的《中國好聲音》即經他之手紅起來的;嘉賓周冬梅是他的同事,目前為浙江衛視節目中心主任,為《奔跑吧兄弟》總統籌;天娛傳媒副總裁馬昊專註打造湖南衛視原創綜藝節目;在這種場合也少不了今年在自製綜藝節目豪擲千金的大企鵝了,孫忠懷和馬延琨都露面捧場。於是就形成了杜昉所形容的奇觀:這場論壇集合了他的「前領導、前戰友和前對手,還有正在合作的視頻網站」。
以下,是來自現場的虎嗅君的總結。
一、綜藝節目:中國電視人失去原創力了嗎?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從2013年的模式節目引進風潮開始,相關討論就沒有停止過。在這次論壇中,來自浙江衛視的周冬梅,站在電視台的角度,談了她對整個業界大環境的看法:
當然,完全原創的,收視率、口碑等影響力都能夠做到一線水準的,客觀上說「沒有」。這個「沒有」責任在哪裡呢?我覺得在現在的社會裡,誰都沒有辦法獨善其身的。
至於無法獨善其身的原因,周冬梅總結了兩點,首先是從經濟到文化,整個社會被這種急功近利的東西所脅迫著。「我覺得中國電視人都有這個理想,都想做完全原創的現象級的模式。我覺得現在大家都很急,這是一個速食的時候,大家都要賺快錢。都覺得來不及了,不管有錢沒錢的都是只爭朝夕,特別忙。」其次是創新的成本極高。「實際上創新是需要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的,需要這些來鋪路的。現在一線平臺,可能對於浙江衛視,像湖南、江蘇這樣的一線城市來說,試錯的成本非常高。」
然而試錯成本高並非無解。天娛傳媒副總裁馬昊舉了日本一些電視台的做法:
他會把淩晨一點的時段拿出來專門做新的東西,做實驗。然後給到全新的製作人,給到全新的方案去試錯。然後他給你一個指標,到了一定的時間如果你的指標達到了,就放到傍晚檔。如果你的指標再達到了,到黃金檔。它是經過不斷的累計,能夠預判你在晚間檔的能力。而且它為什麼會放在淩晨的一點,也有一個數據,是因為淩晨一點看電視的人都是年輕人,而這些人又是在晚間那個時段的一個主流。所以當你能夠搞定淩晨一點的觀眾群,那是一個很好的借鑒。
不過中國的電視台在模式節目上的進退維穀,至少從2013年以前就開始了。
2013年出現的現象級節目是湖南衛視《我是歌手》,這檔來自韓國I am singer的模式節目引發了收視狂潮和街談巷議,自然引發了國內電視同行的效仿,一時間有大量的模式節目紛紛被引進,戛納電視節上模式節目的中國版權被銷售一空,一名參加當年戛納電視節的媒體感嘆道,中國人幾乎以掃貨的姿態買下了這些模式節目。江蘇衛視《星跳水立方》和浙江衛視《中國星跳躍》,除了用「夾緊」這種低俗噱頭引發話題外,還因為版權問題,把德國跟荷蘭的模式開發商也拉進口水戰。
人們曾經寄希望於時間來改變一切,但這並沒有什麼luan用。幾年過去了,中國最紅的節目《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依然是明星真人秀,依然是從韓國引進。人們還在用另一句話自我安慰:「模式節目怎麼了?模式節目引進中國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造也是創新,以後再循序漸進創新。」
有種將馬列主義「中國化」為特色社會主義的既視感。
馬昊也坦承說,憑空跳出一個全新的模式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覺得對於創新的理解,不一定是說要去把目光盯在一個完全讓你這輩子沒見過的一個模式,絕不可能。其實真正現在出來的好的模式,包括韓國的也是——韓國所有好的模式,可能都來自於最早的幾個從裡面出來,然後慢慢的去發展、延伸出各種不同的模式。
花了1.8億元購買韓國SBS「跑男」版權並令後者一舉扭虧為盈的浙江衛視(http://wwww.huxiu.com/article/105427/1.html),派人去參觀韓國多家電視台,周冬梅回憶了當時的場景:
他們(韓國人)反而是對中國的綜藝節目未來非常看好,他們覺得若干年以後應該是韓國的電視人到中國來買模式。當然,這是客氣話。
二、限娛令、限X令迭出,政策壓力怎麼解?
模式創新是內部因素,在中國還需要顧及政策這個外部因素。2013年各大電視台模式節目的風潮的回落,與廣電總局出臺的加強版限娛令不無關係。這也導致後來視的《爸爸去哪兒》前兩季被賣給視頻網站之後,湖南衛視後悔不迭地開始了獨播生涯。
電視台的發展具有盲目性,而廣電抓放之間,反而是另一種寵溺。至少,電視台的製作人和總監們對最近愈傳愈烈的「限真令」持不以為然的態度,認為近期不可能成真。同時也呼籲:
「行業規範」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也要充分相信觀眾的判斷力,就是要相信市場這一隻看不見的手。觀眾是最好的評委,真人秀再怎麼紮堆出現,最終大浪淘沙能夠活下來的一定是真正有內涵、有品質、契合中國當下社會現實,符合中國觀眾收視心理,一定是這樣的節目能夠生存下來。
問題是,針對電視台綜藝節目的限制,會不會有一天也和電視劇一樣,延伸到視頻網站?那時候又該怎麼辦?
事實上,騰訊今年引進了《我們15個》、《魅力野獸》等多檔國外模式節目,愛奇藝則製作了《奇葩說》、《愛上超模》等節目。視頻網站在綜藝節目上的原創力雖然也比較匱乏,但在製作或引進模式的時候也注重個性化,黑點較少,所以相對電視台無序的競爭來說,找岔兒並不容易。
事實上,騰訊視頻綜藝娛樂運營中心副總監李楊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視頻網站與電視台都有這麼多綜藝節目,難免會有泡沫,但相對而言,視頻網站的預判會更認真。
三、綜藝節目怎麼變現
看起來,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幼稚。
畢竟在過去一年,一些熱播的綜藝節目都賺大發了,比如《爸爸去哪兒》,除了新媒體版權費、贊助費、植入廣告和貼片廣告,還開發了大電影,遊戲等周邊,儼然成為一個熱門IP。但並不是所有的熱播綜藝都有這種好命,而且這些衍生周邊產品的質量到底有多高,依然有很大爭議。比如《跑男》,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夏陳安即表示:
「跑男」的電影雖然也上了,有4個多億的票房,但是我個人確實覺得不是太滿意。這個電影一開始想做成一個故事片類的,不是綜藝片電影,但是後來發現就演不下去了。演員也要求罷工,整個過程按照故事片類,他們覺得不想演。緊急協調了「跑男」的欄目導演,後來看到的「跑男」電影真的是花了一個晚上。所以某位大咖批評綜藝片也是有道理的,質量、品質我覺得也真是蠻欠缺。「跑男」很多東西沒有開發出來,比如:「跑男」遊戲大家不認為這是最火的一款遊戲嗎?但是大家真的沒有聽到「跑男」的遊戲在市面上引起多大的反映。「跑男」的衣服、帽子也沒有成為當下流行款。
大家對綜藝節目的期待太高了,高到以「是否成為IP」作為其成功的標準。
觀眾期待看到什麼樣的綜藝節目、通過哪些管道看,只是是視頻網站和電視台都要面對的第一道難題,而如何開發衍生品,如何塑造品牌,則是娛樂節目將面對的新話題。在全民浮躁的時代,要做到足夠原創、品質上乘、變現如流水們,還要觀眾喜愛,領導放心,真是夠難為人的。
From 虎嗅
綜藝節目大爆炸,電視台和視頻網站過得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