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曾經組織了在上海的十幾位創業者一起晚餐,討論了是否要去矽谷的問題。這些公司都還不大,但其中有一些迫切感受到需要去矽谷

我總結他們去矽谷的理由:在國內無法產生新的創意,業務發展遇到瓶頸,希望到矽谷尋求靈感;有些人把手頭的遊戲或者互聯網廣告公司賣掉,接下來準備做風投或下一次創業,先到矽谷去發呆一段時間;有的人覺得現在國內一線城市招技術人員太難太貴,到矽谷能找到比國內性價比更好的技術骨幹,甚至CTO;有些想進軍國際市場;一些風投機構,感到國內的初創公司估值太高,矽谷或美國的初創公司技術更好、估值更合理;風投機構看多了C2CCopy to China)公司,索性直接到源頭投資。

以色列之風小而強勁,中國風險資本越來越熱衷。最近在一些資本會議上結識了一些投資以色列的基金,他們直接投到以色列的TMT初創公司;有的投資人會直接成為以色列風投基金的有限合夥人;有的直接投資孵化器;有的尋找當地政府背景的創業支持機構合作,以獲得更早期的投資機會。

另外一股大風來自印度。印度是下一個中國,移動互聯網處於普及期,那裡類似10年前的阿里巴巴發展的環境,或者正逢小米誕生之前的發展階段,目前它正在成為中國手機廠商的海外主戰場,對於阿里來說,是尋找到印度版的阿里、京東,並且狠狠下注的時機。印度用戶都講英文,給百度和騰訊留下的空間不多。印度是一個高度分散自治的市場,只有互聯網才能帶來真正整合的機會。如今中國的北京和深圳之於印度,正如十年前矽谷之於中國。

與紀源資本的合夥人童士豪交流,也是一拍即合:目前投資與創業的一個大風口,來自國際化和全球化。

矽谷一直扮演著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全球創新中心地位,但這兩大功能正加速向中國轉移,然而矽谷的另外一個作用被人們忽略了,即矽谷的大學和創業社區,吸引了來自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才之間,能夠迅速建立起信任和合作關係,從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技術領域、不同的專業素養進行快速的交流,從而形成了一個不斷產生新思想和創意的熱帶雨林。矽谷主要是世界級創業團隊迅速匹配和發生化學反應的地方。

為什麼阿里和騰訊在電商、社交遊戲領域已經做到世界級,卻還要不停投資美國的初創公司?我認識的一些優秀的投資人,如嘉禦資本的衛哲,除了自己做投資很成功之外,還做美國優秀風險資本的LP。無論對於中國的一些巨頭公司,還是對於中國的投資機構來說,這樣做一方面是圍繞其核心業務建立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是能在第一時間捕獲到行業內產生的新顛覆者,從早期加入到新的初創團隊和技術引發顛覆的過程中去。

跨境電商是個巨大風口。每年中國有上億人到境外購物,平均每人花費上萬元,其實就是上萬億元的市場。這樣的消費需求如果能引入國內,會是非常好的創業機會。從更大的背景來看,其實跨境電商就是移動互聯時代的國際貿易。如果說中國在過去的30年成為全球貿易體系最大的受益者,那麼目前中國擁有全球領先的電子商務技術和公司,還有最大的消費市場,完全有可能在跨境電商方面讓中國和全球經濟受益,也帶來無數的創業機會。

中國是一個最大的市場,尤其是移動互聯網世界,將來會數倍於美國。在中國成功的公司,未來在其他國家也有複製的價值,如果說短期內全球影響力還趕不上美國,最起碼對一些新興市場是有用的。

其實互聯網天然就是一個全球市場,關鍵是能否做到全球垂直整合。越來越多的國際化創業團隊選擇在中國創業,譬如說我看到一個設在蘇州的新加坡公司,其創始人團隊是馬來西亞人、德國人和華人,他們從事的專利資料的產品服務中國和全球的使用者。

今年入選福布斯3030的一位加拿大籍華人,在美國創業成功,視頻搜索技術主要服務於B端,限制了其成長空間,他最近將這一技術帶到中國,調整商業模式,面向C端更廣大的用戶群和市場,在上海已經開始再創業並且很快融資成功。

中國資本市場的泡沫成倍提升了科技公司的估值,也加快提升了中國資本對優秀科技公司、技術、團隊的並購需求。我認識的一位元創業者,最近把其公司一半業務出售給了一家上市公司,令這家上市公司的估值翻了數倍。他也加入了這家上市公司,接下來將會從矽谷等地尋求更多的收購對象。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在資本市場上的崛起,以及新三板成為中國新經濟的一個巨大的加速器作用正在形成。中國資本市場如果能及時做出重大改革,會加速中國向全球創新中心轉型。

From 福布斯中文網


 為什麼阿里和騰訊瘋狂投資矽谷?中國資本市場的泡沫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