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經濟發展中的七八十年代,其他的飲食文化也開始走進來,最為人熟悉的應該是港式豉油西餐,但原來印度菜也在靜悄悄的登陸。今天晚上到訪的印度菜餐廳,原來也已經不知不覺的由70年代屹立至今。
店內的燈光呈淡黃色,裝潢充滿印度風味,當晚店內也有不少似是印度籍的食客在坐。
大家都坐好後,首先上來的是前菜的雜菜餡角和酥炸麵餅配甜酸濃汁及薯仔,餡角炸得夠熱,內裡釀滿了幼滑的豆蓉,麵餅很香脆,吃著發現香草味的after taste很濃。
吃過前菜便是Tandoori菜式上埸,印式烤芝士的口感不會軟軟,比較有咬口,奶味沒有想像中濃,感覺像吃烤豆腐多一點。烤珍寶大蝦的外觀很吸引, 大蝦雖用烤的但入口不乾,也有不錯的鮮味。
另外的兩個Tandoori菜式是炭燒鮫魚和串燒羊肉卷,燒好的鮫魚塊外型也很像芝士,而鮫魚肉本身沒什麼油份,所以吃起來也比較乾。串燒羊肉卷卻既有香草味,當中又有不錯的肉汁伴隨,吃罷才有點後悔,因為只吃了半條而已。
菜類方面送上了香草焗茄子蓉和菠菜蓉芝士蓉,這裡大廚將芝士和蔬果等煮在一起變蓉,吃著沒有違和感,蔬果的味道也沒有給其他配菜掩沒,用來送飯的話應該很開胃。
海鮮類的主菜還有果亞咖哩魚跟香草雜菜燴鮮蝦,這個咖哩魚雖然吃不出是甚麼魚來,但魚肉比剛才的鮫魚軟嫩,也比較能在魚肉中吃到配料的咖哩香。另外的燴鮮蝦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用汁煮的方法令人更可在吃著蝦的鮮味之餘,吃到更濃的香草味。
除了雜菜和海鮮,當然也有紅白肉的主菜類,先吃了一點洋蔥紅椒燴羊肉,肉塊吃著有咬口,而給洋蔥紅椒和香料洗禮過後,一點酥味也沒有,但醬汁感覺是鹹了一點,如果用來送飯卻應該沒問題。另外燴雞球的雞肉帶點燒過的香味,肉中也帶比較濃的香料味和一點椰汁香,但醬汁不過鹹,可以盡情的將雞球跟醬汁吃下。
印度烤餅送上時都是熱烘烘的,且還傳來一點點的牛油香,這裡的烤餅選擇不少,吃到這時間沒可能全部吃一遍,所以只吃了蒜蓉、洋蔥和全麥的口味。幾款的烤餅都做得夠軟身,又帶不錯的香味,特別是全麥的吃起來甜味比較突出,所以也更得我歡心。
最後還有印度式的甜品送來,自己早年在重慶大廈吃過幾家印度餐廳,一早知道印度甜品的甜度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所以也只打算淺嚐。這裡的蕃紅花雪糕比較冰感重,蕃紅花味道跟雪糕卻很夾,而炸奶球經過火烤後也沒有過份的甜,當中帶不俗的煉奶味,不過相信店家已把它的甜度調低。
離開時見到大廳的小舞台上,有三人的即埸演唱和伴奏,大家在房中用謄時,還以為是店家在播音樂,難怪有些食客在用餐後,留在坐位上專心的看表演。
餐廳從進入一刻開始到離開,由四周的食客、招待的待應、菜式的出品、到台上的表演,都一直令人感受到印度風情。有天人在尖沙咀,想吃些刺激一點、開胃一點的東西,可能會來一趟。
四十多年的印度風情 : Gaylord
https://www.facebook.com/blackhole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