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當年的電氣化相似,數字化正在徹底改變著一個又一個產業。比方說,在通信與傳媒產業中,從內容製造和傳遞,到收入和利潤的來源,仿佛所有東西一瞬間就被顛覆了。在金融服務業中,憑借大家都能買得起的個人移動設備、貨幣和支付的生態系統正變得越來越數字化。智能與聯網的產品正重塑著各產業之間的邊界,並促使各個公司思考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到底做的是哪一行生意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一,汽車產業也經歷著同樣情況。在KPMG近期的一份質量很高的名為《Me, my car, my life in the ultraconnected age》的報告中指出:「自從第一次汽車產業革命之後(譯者注:亨利·福特在1910年發明用來生產Model T的第一條動力驅動流水線,使汽車進入大批量生產時代),就再也沒有那麼驚人的創新出現在該產業中」。「自動駕駛汽車只是汽車產業數字化革命的一部分。消費者技術與汽車技術的結合與移動服務的崛起,正徹底改變著汽車產業以及我們的生活方式。

自動駕駛汽車在近幾年贏得了我們的不少重視。像Google car等自動駕駛汽車的到來,不單隻是人工智慧領域裡重要的里程碑,更是數字技術正在對未來汽車業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個具體證據。對於無人駕駛汽車的商業前景,人們有著不同觀點:有人認為它們會在十年以內進入我們的生活,行駛在現有的道路上,與人類駕駛的汽車肩並肩。有人則不太確定,因為它們身上具有太多高度複雜的技術與社會問題亟待解決。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汽車廠商正努力在各個方面趕上消費品技術的創新步伐,而這也是對汽車產業的巨大挑戰。正如KMPG的報告所說「消費品電子行業的特點是具有快速的產品開發節奏以及不斷進行軟件更新的意願。而汽車工程行業則是大眾化定製,具有成千上萬的產品配置,同時對產品的安全性、耐用性和可靠性有著嚴格要求。因此,將這兩個產業融合在一起可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

和在其他產業裡出現的情況一樣,當初讓汽車廠商獲得成功的核心競爭力是:打造出優秀的發動機,設計出吸引人的外形和內飾,推銷在公路上奔馳的自由與浪漫,這些在今天已經不再足夠。作為後來者的軟件技術,象徵一個全新的文化已經被人們所需要。「現在一輛中級車平均擁有4050個獨立的微型處理器驅動系統,需要大概兩千萬行以上的代碼;一輛更大的高級豪華車,則擁有將近一億行代碼。另一方面,一架波音787客機只擁有少於一千五百萬行代碼」

代碼+機械的汽車,車廠如何應對

當產品變得更加軟件化和聯網化,其複雜性也隨之增加。汽車也不例外,如何處理不斷增加的複雜性已成為汽車產業中最大的挑戰,尤其對於處在轉型初級階段的廠商。KPMG報告中寫到「複雜性是對產品成本控制和新產品推出的巨大浩劫。如今汽車召回的發生數正處於歷史最高點,消費者正不斷抱怨著車載資訊系統的設計及其不靠譜。汽車的價值越來越依靠其軟件和電子,以及它們能合作得有多好。汽車廠商,你們要麼把這些都弄對,要麼失去你的消費者」

如今,只能順利把駕駛者帶到他目的地的汽車已經不夠了,人們正把他們每天在電子產品上的體驗帶到汽車中來。對於如何應對,報告給汽車廠商提出了簡明的建議

消費者會期望汽車具有有無處不在的聯網性,以及與他們零散的電子設備進行無縫整合

將人機介面(HMI, Human Machine Interface)做得更簡潔和易上手

用數據和預測分析來管理好產品在生命週期內與消費者的關係,從最初消費者的購車意識到後期的汽車維護和升級

而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與給智慧手機設計者的建議有一點點不同。汽車正在從本質上成為「架在車輪上的智能手機」,這一稱號來自最近《經濟學人》上一篇關於互聯汽車到來的文章。「這一到來是伴隨著通訊技術、資訊系統和安全設備而來的,給汽車帶來更高程度的複雜性與自動化。這一過程不但改變了現在汽車的使用方式,也改變了汽車與其駕駛者的關係。這一變化會反過來影響汽車的設計與銷售模式。最終,會是聯網汽車帶來無人駕駛的未來。

在這場先進機械技術與數字技術的婚姻中,三種主要的服務類型已經開始出現

各類應用,如音樂、導航,以及將路況資訊無線傳輸給用戶移動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車載電子設備)的應用

基於汽車與支援中心之間資訊傳輸的維護型服務,能夠向車主發出零件更換預警信號,以及解釋發動機檢查燈亮的具體原因等

基於和其他汽車,或者/以及用於減少交通事故和疏導交通的智慧交通設施之間的通訊服務

到底誰會提供這些不同類型的服務?傳統汽車廠商和它們現在的供應商?還是全新的一群在數字世界中呼風喚雨的公司?「汽車會變成彙集一眾不同科技的地方,這一匯聚不只在於它身上的設備,還在於它身上的消費品牌。而正在這些曾經和汽車廠商不太合得來的品牌,在爭奪著駕駛者的注意力。

在《經濟學人》上一篇更近的文章《Upsetting the Apple Car》中,提出了對這些問題更深入的思考。它想知道像AppleGoogle這些科技公司,以及像Tesla這樣剛起步的公司,能否有一天頂替現有的汽車公司。這也是在其他很多產業中面臨的問題:那些產業中的傳統老大是將擁有玩轉數字技術、讀懂數字世界中流程和文化的能力,還是不可避免地被那些反應更快、更加擅長於該文化的在數字世界裡土生土長的競爭者所超越

「不管未來的汽車長什麼樣,現在汽車公司的地位很難被推翻,因為智慧技術只不過是方程式中的一部分,」《經濟學人》寫到,「儘管汽車廠商有著曾經非常實至名歸的『懶得採用新技術』的名聲,現在很多大的汽車廠商都投入了巨大的資源到電池動力以及其他動力形式上,還有自動駕駛……另外,汽車廠商已經不得不變得能夠熟練地應對繁多的法規,以及讓自己避免責任訴訟。因為當無人駕駛汽車發生交通意外——儘管可能性比有人駕駛汽車要低,這些都會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

「總的來說,那些科技公司最好還是和汽車廠商合作,為無人駕駛汽車提供大腦——為其開發軟件,以及改善電動汽車電池的續航里程與成本。在汽車產業中,提供關鍵零部件往往比生產一輛車更賺錢,雖然前者得不到在發動機蓋上打上公司標誌的機會。未來的汽車是會很不一樣,但說到品牌大概會差得不遠。

如何與新舞伴一起共舞

如今的汽車公司如何能與眾多的數字化創新保持聯繫並且利用好它們?KPMG的報告提供了5個關鍵建議。這些建議雖然是瞄準汽車產業,但對同樣面臨數字化挑戰的在其他任何產業中的任何公司同樣適用

找到新舞伴一起共舞。汽車產業的結構將很有可能迅速改變。由一家公司全盤管理新車型的設計與生產已經變得非常複雜與昂貴。能在未來獲得成功的公司會是那些反應敏捷,面向未來,準備好去投資新技術、新人才和新的戰略合作夥伴的公司

成為數據大師。要比客戶自己更瞭解客戶。運用數據來挖掘從第一次知道這輛車到購車體驗,再到貫穿整個用戶生命週期的各個方面的用戶體驗。在員工中擁有數據科學家會成為慣例,而不是例外。最終你會需要用這些數據來創造出能夠吸引消費者眼球、迎合他們個人移動需求的移動解決方案,讓他們生活得更好,獲得更多樂趣,更具有生產力

升級經濟模型。預測需求,這在以前那個大約每五年才推出一款核心產品的時代是非常困難的。但在競爭激烈、產品發布節奏快、消費者與汽車科技混搭的現在,你需要新的經濟模型來預測需求、資本支出和車輛盈利能力

降低複雜性。關鍵在於中控台與零散設備的連接性,人機交互介面的簡潔性。能創造出最好用、最容易進行個性化設置的用戶體驗的公司,將會成為個性化移動時代的贏家

打造靈活適應的組織結構。打造未來的汽車與未來的公司都需要將新型硬性技能和軟性技能相結合。對於眾多已有一定地位的公司和老品牌來說,這意味著文化的改變,新人才的吸納,以及重新對流程和人力管理上的各個方面進行思考。要將工廠裡為生產出零缺陷汽車而孕育出的嚴苛與紀律,與大多數創新型科技公司中自由奔放的文化相融合,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在競爭中勝出的公司定會做到這一點

本文來源WSJ,作者Irving Wladawsky-Berger,機器之心Lincoln向林翻譯,微信公眾號:機器之心(IDAlmosthuman2014

From 機器之心

 


 進化中的汽車生態系統——機械與數字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