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一周前,在蘋果的一次股東會議上,居然真的有兩位奇葩先後站出來,問這家科技巨頭是否有意收購電動汽車製造商Tesla Motors。

各位,這就真的讓人嗅到科技泡沫的味道了。

關於這一收購理念有多荒唐,我已經不想再浪費時間去解釋了。早在上個月,我就用了整整一篇文章來說明,收購Tesla Motors將是浪費金錢——智能手機巨頭的營收只能因此增加微不足道的1%,但是卻要花上大約300億美元的價錢。

不過,有一點確實值得強調,這就是,蘋果聯姻Tesla Motors這樣的話題居然能夠炒到如此火熱,足以說明硅谷的人們頭腦已經狂熱到怎樣的地步了。看上去,只要是一個高光的名字,花多少錢都值得擁有,只要是一種「破壞性」的產品,多大的溢價都不為過,投資者滿腦子都是他們買進了什麼之後,就可以大發橫財的幻想。

真是要命。

伴隨每天過去,我們都會看到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科技投資者已經火力全開,進入妄想型貪婪模式,任何一個小發明都會被看作是通往未來大事件的坦途。

可事實是,那些無法及時醒悟的人,最終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已經受到了致命的損害。

風險投資人的憂慮

今年的「西南偏南」研討會上,幾乎到處都可以見到科技的腦殘粉。不過,也有一些不那麼諧調的聲音。

風險投資資本家格利(Bill Gurley)在研討會上警告說,目前硅谷處於一種「恐懼情緒徹底缺席」的狀況之下。他還說,很多科技公司的成功神話在2015年都將分崩離析,而我們將「在年內見到一些死去的獨角獸」。

這些已經足夠讓人不安了,可是格利還發出了進一步的警告,說這種崩潰最終很可能會蔓延到科技之外的其他領域,比如高度依賴科技泡沫的舊金山房地產市場。

格利早已是我注意追蹤的一位投資人了,他之前就撰寫過一篇類似的,以科技領域令人不安趨勢為主題的文章。文章中,他強調了所謂「風險泡沫」——很大程度上由IPO和上市前夜的私募資本所驅動的虛假繁榮,這種環境之下,其實是燒錢速度驚人的企業成功地愚弄了投資者,讓後者以為只要有了一定的規模,就意味着有了可靠的經營模式。

他說,這種處於融資周期晚期的企業爭先恐後地上市,可事實上,「這些企業當中真正達到了可以,或者應該上市水準的少之又少」,這無疑是一種荒唐的局面。可是,投資者依然想當然地認為這些企業是成熟和穩定的,儘管他們很可能是既不成熟也不穩定。

一些牛派將會嘲笑格利,說他看走眼了,只不過是因為錯過了一些最「性感」的投資機會,就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可是,Uber、DropBox、SnapChat等等可都在格利的投資清單上。換言之,這位投資人是在基於眼下的現實進行相當成功的操作時做出的悲觀預期。

所以,我們必須認真看待。

賠錢公司的危險

誠然,任何時代里,都會有一些企業能夠克服萬有引力,衝上雲霄,而極少數的經營級企業絕對是值得我們去投資的。

可是,許多其他企業,尤其是近期的一些科技IPO,恐怕都不會有那麼幸運。

比如Box Inc.,這家公司去年遞交S-1文件時,我就指出他們註定是被詛咒的。今年1月上市以來,該股已經下跌了近30%,這在很大程度上都該歸咎於持續的巨大虧損。

我倒並不以這樣的預判而自豪,因為任何人,只要大腦有一半還能夠正常運轉,看到了那些醜陋的數字之後,都可以預見到將來會發生怎樣的災難。可是,這件事確實又是有必要強調的,因為那麼多的投資者居然懶到連資產負債表都不願意去掃一眼——事實上,Box雖然存在那麼多顯而易見的風險,但其IPO價格還曾上調過,上市當日暴漲66%之多。

當然,之後就是永無止境的下跌螺旋了。

Box可不是個案。還有一些其他醜陋的「破壞者」,在過去一年左右時間當中未能兌現自己的所謂美好前景,包括:

奇妙的新網站:Angie』s List(ANGI)近一年下跌50%,而較之2013年的峰值,跌幅更接近80%。Coupons.com(COUP)較之大約一年前上市首日的價格下跌了65%。這兩者都在持續遭受着缺乏利潤的折磨,而對於這一點,其實沒有誰應該感到吃驚。

奇妙的新數據公司:除開前面提到的Box之外,閃存公司Violin Memory(VMEM)今年開年以來下跌25%,較之2013年的IPO價格下跌50%。

奇妙的新雲公司:基於雲的營銷和商業軟件成為時尚已經頗有一段時間了,但是這一領域當中最響亮的一些名頭卻快要被大風吹走了。Marketo(MKTO)開年以來下跌了20%,這也是因為他們2月間進行了醜陋的財測更新,虧損預期超過之前市場的普遍看法,較之2014年初的高點,跌幅更達到大約40%。Netsuite(N)今年「僅僅」下跌了13%,但是考慮到他們去年一開年就飛速下跌大約30%的傳統,投資者最好還是對接下來可能的麻煩有所準備。

當然,你可能會說我是有意對數據進行了篩選,只拿那些有利於我論點的股票和時間段來說事,我不能說這樣的批評是不公正的。

可無論如何,基本的事實都不會改變,這些股票出了大問題之前,警報的紅燈就早已無處不在了——比如,持續的燒錢和渺茫的獲利機會。

這一切故事都有一個簡單的共同點——太多的炒作,太少的利潤。

科技投資怎麼做

當然,許多這種股票都糟糕透頂,絕不意味着所有科技投資者現在都在做噩夢。

亞洲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向Snapchat注資2億美元,折算下來,公司的估值相當於150億美元——可是,這家信息app公司根本沒有一個靠譜的營收計劃,而且在構築一個真實經營模式的艱苦工作開展之前,還失去了首席運營官。

在公開市場上,炙手可熱的FireEye自10月以來猛漲了大約60%,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在大家對網絡安全高度重視,以至於忽視了該公司大量的虧損,以及他們現在依然只有2014年峰值一半的現實。

這些看上去不錯的進展肯定會誘惑一些投資者,甚至會讓他們堅定自己的判斷——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個滿腹牢騷的落伍者,根本不懂什麼叫做科技投資。

可是,我真的覺得,與其追蹤近期最熱門的科技公司,還不如做更加安全的選擇,放棄那些尚未得到證明的新生兒,讓你的科技投資組合傾向於那些已經被證明的老玩家。

比如企業科技巨頭微軟和思科,資產負債表體面,還有3%的股息收益率。整體而言,兩家的估值相對於大盤都更有吸引力——微軟基於盈利預期的市盈率為14.2,思科為12.3,而標普500指數為17.5。

或者,不如就乾脆選擇一支大型科技股的優質ETF,這樣更加多元化,比如Guggenheim S&P 500 Equal Weight Technology ETF(RYT)。

我相信科技板塊的前景,我也相信它有理由在你的投資組合當中佔據一個重要位置。可是,前提是,投資必須是負責的,專註于穩定性和長期回報的,而不是將全部身家都押在硅谷那抽風一般的時尚上面,尤其是後者已經高估得很嚴重了。

是的,當前市場上,債券之類收益型產品的確是沒有什麼吸引力,而大多數投資者想要找到成長機會也非常吃力。

可是,這些絕對不該成為我們選擇連利潤都沒有的科技股,然後把腦袋埋在砂子里的理由。

如果連格利這樣的人都開始思索派對是否即將結束,我們其他人最好也面對現實吧。

 

From MarketWatch

本文來自MaketWatch,作者Jeff Reeves,由新浪財經翻譯


 真的,這就是科技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