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知線上

幸知會客廳

人民日報2018年釋出的一組資料顯示,從1987年到2017年,這30年間,中國的結婚率持續走低,離婚率也已經連續15年都在上漲,由0.55‰上漲至3.2‰。

是什麼導致了離婚率持續攀升呢?離婚率攀升,下一代的成長有什麼樣的影響?

針對這一現象,幸知線上專訪了首都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離婚家庭青少年研究專家田國秀教授。

PanXingZhi

中國離婚率15年連續上漲,為什麼?

我覺得最大的原因是女性獨立。

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經濟獨立。因為在封建社會或者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很長的經濟不發達的時代,以農業勞動為主,或者是以工業勞動為主,你就會發現女性確實在體力上沒有辦法跟男士去比。

所以很多崗位女生是沒有工作的,或者說沒有辦法在那個崗位上去幹,那這樣的話她就沒有獨立的收入,在經濟上確實是要依附於男性。

當一個女性離開男性日子沒法過了,那她很有可能不會離婚。但是她不離不意味著她滿意這段婚姻,或者說她認為這段婚姻好。

當一個社會的產業結構發展到不是以拼體力為主的時候,可能會給女性更多的空間,也會給女性更多的機會。

當女性有了機會、有了空間、能自食其力,而且還保持獨立的時候,很有可能,而且也願意,也有膽量敢於為自己負責。

有必要為了孩子將就婚姻嗎?

我們查閱和參考了很多國外文獻,都有一個共同的印證:

在長期紛擾的家庭氛圍中(比如冷戰,或者經常公開吵鬧或公開動手,甚至於還有家庭暴力,甚至夫妻反目成仇,但是夫妻倆還沒離婚),這種影響比離婚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更大。

因為這樣的婚姻會對孩子的很多方面有干擾,最重要的干擾就是讓他長期處在一個不安全的氛圍裡面。

因為他隨時可能要警惕爸媽會不會又打起來,或許父母又因為什麼事情開始冷戰了。

所以很多孩子說“我不願意回家,我怕回家”,然後放學以後在外邊玩。就是因為孩子真的不能預期他們倆什麼時候會吵架,什麼時候會動手。或者長期關係不好,讓孩子覺得家裡邊冰冷冷的,隨時有一種硝煙的味道。

這樣其實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包括安全感的創傷、對人際關係的建立是有負面作用的。你想,他至親至愛的兩個人,都不能形成信任關係,你怎麼能再讓他去遷移到旁人?

其實你就是在用這個東西在教你的孩子。你遇到事兒怎麼跟人吵,他遇到麻煩就怎麼樣去動手,你是在教他,這對孩子知、情、行可能都是不利的。

從積極的視角看離婚:

婚姻永遠都是一個過程

婚姻從來都不是一個點,永遠都是一個過程。

一對男女相遇,兩個人互相有好感,就是我們常說的兩個人有緣分,然後就產生情感了,最後這個緣分持續,兩個人想進入婚姻。

從相遇到怎麼戀愛,從戀愛到要不要去見雙方的家庭,見對方的父母,然後準備結婚,所有的環節,其實都是為未來的婚姻奠基。

雙方怎麼了解,怎麼去呈現彼此全面的東西,怎麼樣去把對方帶到自己的家庭來,怎麼讓自己的家庭跟大家庭保持應有的距離和關係,都是在為婚姻做著各種各樣的準備。

可能結婚就是那一點:去民政局領了證兒,然後家人幫我們一塊兒辦了儀式,就意味著我們有性質的改變了——由未婚男女變成了已婚夫妻。

但是你會發現所有的生活全是過程:

進入婚姻以後我們彼此怎麼相對,我們在家庭裡面,各種各樣的事情怎麼分工。我們要怎麼樣去面對社會,怎麼樣去面對自己的事業。包括特別重大的一個課題,我們怎麼樣準備要小孩,我們怎麼樣去面對自己的孩子。

我們想提醒所有已經在婚姻裡的人,或者說所有即將進入婚姻裡的人:婚姻永遠都不是一個點,而是和你的人生的過程相伴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旅途

在這個旅程裡面,無論什麼時候婚姻出現了問題,你都要去想是不是之前有一些問題的伏筆?

就是剛才我說的:你上一段婚姻沒有處理好,一定是你在上一段婚姻裡有一些問題出現了你沒有意識到。那你就要藉助離婚重新調整自己,重塑自己,重新去校正自己。

那這個校正,到底是對的還是不對的?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你需要在下一段感情裡面進行驗證。

其實也還有很多離婚,實際上是由教育孩子引發的。

當孩子出生以後,家裡邊兩口變成三口以後,你發現你們兩個人都沒有能力去處理關係了,那也意味著你在一個三角關係裡面,你需要能力進一步去提升和發展,意味著你是有成長的必要、有改變的必要。

婚姻,永遠都是在學會處理關係

離婚也好,結婚也好,其實都是在學會處理關係。

這是我自己研究家庭教育,研究青少年教育,始終極其強調的一個觀點:婚姻,永遠都是在學會處理關係

只不過這段關係,可能比我們社會當中的其他關係特殊,因為它是親密關係,而且有這麼多的情感在裡邊。

但它也是我們千般萬般關係的一種,因為我們人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處理關係——你處理跟同事的關係、跟領導的關係、跟朋友的關係、跟同學的關係,跟大千世界的關係等等。

親密關係是一種最深的,同時又是最複雜的關係。

如果你能從這個關係裡,學會去調整自己在關係方面的一些不當行為,甚至是誤區,扭曲的觀點,那我覺得離婚對於一個人的發展來說,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它促使你去覺察自己,而且還促使你去改變自己。

所以為什麼說,用積極的視角去看離婚,恰是離婚這件事,促使很多男性和女性開始重新看待自己。

原來一直都覺得自己做得挺對的,都覺得自己身上沒有問題,但是為什麼很對、做得很好的,但是在跟自己最親密的人卻不能相處?

實際上這是提醒我們,有哪些需要再學習、再改變。

幸知線上專訪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田國秀

婚姻關係可以解體,但親子關係必須儲存

家庭是一個結構,這個結構裡至少有夫、有妻、有孩子,它包括夫妻關係、父子關係和母子關係。

離婚只是意味著夫妻關係斷了,但是父子關係和母子關係都沒有斷。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結構可以解體,但是關係必須儲存——就是不管孩子交給誰照顧,只要你作為爸爸,作為媽媽,你仍然可以去愛這個孩子、教育孩子。

在這點上美國的很多做法值得借鑑,比如說法律會要求探視孩子的頻率、每次來探視的時長,包括在家探視還是帶走探視,然後帶走他可以過夜還是不可以過夜,撫養費什麼時候給,怎麼給,全部都有規定。

有些夫妻老說孩子特別特別重要,但是又總是沒時間。在孩子教育上,我自己就堅持一個原則是,你覺得這是你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事,你就一定會給它排時間。

因為時間的安排就是你的價值安排,你認為哪個最重要你肯定會給它擠時間,更何況你還可以打電話,你可以發視訊,你可以跟孩子遠端交流......

所以,離婚的夫妻,無論孩子跟誰過,都必須要有這個能力,站在孩子角度幫助他去保全、優化和維護好親子關係。

採訪後記

見到田國秀老師的時候,發現她是一位觀點很犀利的學者。

聽完田國秀老師的講述,忽然頓悟:離婚僅僅是男女之間親密關係的終結,卻並非兩人情誼的結束,更不是親子關係的結束。

從積極視角看離婚的話,孩子也可以從離婚這件事察覺到,親密關係到底需要怎樣經營。畢竟,我們和伴侶之間的互動,本身就是對孩子愛情教育的最好示範。

在田國秀老師的新書《破繭而生》中,她做了200多例採訪,記錄了24個成長故事。而這些故事,恰恰證明,當夫妻積極看待離婚這件事情,離婚後親子關係留存,孩子依然可以成長得很好。

好聚好散,做個對關係負責的人,相信自己能夠承擔所作選擇的後果,無論是離婚也好,不離也罷。最終,相信孩子都會從我們積極的眼光中感受到愛的力量,汲取到自信的源泉。

親愛的閨蜜們,共勉哦~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