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培養智慧面對險惡世途,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以史為鑑,鑑古不一定知今,但歷史往往在重演,實有參考的價值。
2022年的世界,人類文明走向AI,在全球資訊幾乎暢通無阻的大環境下,世界各地情況可以說是赤裸的,毫無遮掩,惟文明發展把人拉近,卻令各國忌憚日深。近年世界多個大國均有轉趨保護主義之勢,重心回歸本土,就似誰留在世界多貢獻些就是誰執輸,一個國家能否脫離世界,回到鎖國狀態,只有限度地保留與外國交易,以內循環繼續發展?
現代全球經濟已是一脈相承,要比喻,可以說地球就等如一個人,只剩心臟跳動,連接其他器官的血管全部閘住,或有限度地通過,放棄其他器官,人還能活得成嗎?嚴格來說,北韓也算是這樣的狀態,不過論國家規模,就非天朝大國可比。
清中業之前,清朝仍然是個相當強大的國家,內循環基本沒有問題,有人有地,自給自足。一切轉變,是由順治到康熙時期,出口茶葉等商品到外國大賺外匯。雖然迎來一段歌舞昇平「民內有耕桑之樂,外有魚鹽之資,商舶交於四省」,危機卻在後來湧現,皆因清朝已踏上經濟全球化之路而不自知,基本上資金鏈已環環緊扣多個國家,世界之大非清朝人能想像。
當年的清朝先是選擇強硬路線與外來者對談,然後輕敵地發動戰爭,戰敗後政府投入大批資源改革,奈何一場波瀾壯闊的洋務運動,最終轟轟烈烈地完敗,國運也賠光了。雖然結果強差人意,但以高度集權的封建體制,當時清朝官員的識見,做到這步都算知錯能改,值得勉勵。
不過,清末的世界經濟規模及緊密程度,與現今社會比較,是完全不能相比,脫離世界經濟後造成的經濟萎縮,亦是難以承受,除非有更大的原因迫不得以這樣做,例如是避免政府倒台這等對政權有更大利益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