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家庭看來,生孩子的組合是分等級的。
最好是一兒一女,其次是兩個女兒,再其次是一個女兒,然後是一個兒子,最差是兩個兒子。
對了,還有更差,頭胎一個兒子,二胎兩個兒子。
筆者有個親戚,他和他愛人都特別想要個女兒,結果頭胎是個兒子。
二人鼓足勇氣決定要二胎,看了很多“生女兒秘笈”,找人算生產的“黃道吉日”,吃東西凈挑辣的吃——酸兒辣女嘛,還差點兒給老大起小名叫“招妹”。
不久前剛生了,結果還是兒子,明顯看得出來他很失落,沒精打采的。
親戚這個“重女輕男”的想法不能說普遍,但在當前的社會也不能算小眾。
記得小時候看書看影視劇,經常能看到“招娣”“來娣”這樣的人名,實在不解。
長大了才漸漸知道,以前“重男輕女”的觀念盛行,因為男孩子意味著傳宗接代,意味著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經濟來源,所以很多地方都有“溺女嬰”現象。
此外還有什麽童養媳、三妻四妾,都是“重男輕女”的表現。
新中國成立後,移風易俗,婦女能頂半邊天,女性地位得到了極大提升,但是“重男輕女”的思想在不少地方仍頑固地存在。
喜劇演員郭達演過一個小品《產房門前》,其中那位幹部形象的演員言之鑿鑿:“這都80年代了,怎麽還能重男輕女呢?”
結果聽到他老婆生了女兒,驚得呆住了。
這正說明即使到了上世紀80年代,社會上“重男輕女”現象仍很普遍。
從那時起到現在,為什麽不過三四十年的工夫,在生男生女問題上,人們的觀念就得到了較大的改變呢?
起名字從“招娣”到“招妹”,這中間發生了什麽?
首先,經濟上,社會早已跨過了溫飽階段。
因為家庭困難導致養不活孩子,差不多已經是只有在老電影裡才能看到的景象了。
水漲船高,女性的經濟地位、經濟實力大幅提升,靠男人養家的現象和觀念已經很少見了。
其次,一旦解決了經濟基礎的問題,女兒對父母特有的溫馨情感、對家庭特有的黏合作用,就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
都說女兒是爸媽的貼心小棉襖,怎麽理解?
就是女兒對父母,比兒子對父母的關系更加親密、關懷更加到位。
很多男孩子成家立業後,一個星期能給爸媽打一次電話就不錯了,三言兩語就沒話了。
很多女孩子不然,嫁人也還三天兩頭往家跑,不能跑就打電話噓寒問暖。
給父母買東西,兒子往往粗枝大葉,買不到點上;
女兒則細致入微,考慮周到。
當父母的,雖說兒女都是身上掉下來的肉,但感覺是不一樣的。
第三,又回到經濟問題。
現在很多城市房價高。
按照傳統思路,結婚一般都是男方要準備房子。
有一種說法,生兒子是建設銀行,生女兒是招商銀行。
若無一定道理,也不會廣為傳播。
因此,經濟壓力導致“生女偏愛”,這種情況也不是不存在。
社會思潮的湧動背後,對生男生女的不同期盼,既是一些家庭的理性選擇,是其面對環境變化的主動適應,同時,也是民生所繫。
如果能細緻體察這種變化,找準其中的民生痛點,施政上熨平社會的滯澀處,把生男生女的關注變成民生政策發力點,大家的幸福感也會更多一些,您說是嗎?
Reference:精彩文章:命中注定愛上你!看12星座「正緣」和「孽緣」是誰?緣來就是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