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今社會對於所謂好學生的定義,不免就是「成績至上」
但卻忽略了學生其他可能的發展性,但即便是成績再好
長大以後可能就只是個考試機器,不會好好運用也等於白費了學習的時間....

而根據《數位時代》吳秉諭的報導
其實台灣有個現年才15歲的男孩,現在已經是矽谷炙手可熱的工程師
而這一切全都不是教育帶給他的,而是他自己「努力學習」來的

小時候的周益勳和其他在台灣長大的孩子沒兩樣
父母也希望他能進入好的高中、大學就讀,

但才小小年紀的他卻找不到讀書的意義
一開始周益勳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在國中努力念到校排前50,大家都很開心
但他卻還是很茫然,不懂「前50」的意義在哪...

漸漸的,他也決定把念書的時間轉移到自己喜歡的事物上,而成績也開始下滑
就連家裡和學校的老師們都開始把它當成不念書的壞小孩
他還是努力的自學程式語言和寫網頁,也不在乎別人怎麼談論他

而在一次機會中,他獲得了到台大教授葉丙成的工作坊實習機
而在那他也第一次體會到沒人瞧不起他的感覺,也變得越來越有自信

而在這段期間,周益勳也努力存錢,自己買下了一張飛往美國的機票,前往向往已久的矽谷
而待在矽谷的這兩周,他也去了Google和Facebook的總部參觀

雖然英文當時只有非常基礎的程度
但他也很努力學習,主動找美國人說話,直到現在已能輕鬆與外國人對談閒聊

到了那以後,他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名校畢業生
但沒有人會因為自己的學歷而感到特別驕傲
因為那裡的人不管你現在有沒有成就,他們只信奉「是否有放手一搏」

而第二次前往矽谷時,周益勳遇到了同樣也是一人前往矽谷的台灣人簡有成
簡有成表示當時周就算沒有流利的英語技巧,還是很努力地與外國人攀談

有次周益勳還從舊金山打電話給他,告訴他說他一個人跑了十幾家銀行,終於辦到了金融卡
但這其實對一個才剛滿15歲又是短期居留的外國人來說,簡直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而回到台灣後,周益勳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其他的朋友
幾個國高中生聯合組成了「SiliconTrip」的團隊
對外招募對寫程式和矽谷文化有興趣的台灣學生
而在這個團隊中,周益勳也希望比起分享專業,更希望這些團員們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而當時,周益勳兩次前往矽谷時,既是朋友又是帶領者角色的薛仲祥都陪在一旁
2015年時他在高雄行動科技應用開發者年會中認識了周益勳
當時兩人一見如故,而薛仲祥也非常欽佩周益勳的態度,而不只是能力而已

薛仲祥分享當時他們第一次去矽谷的時候
他已經早就辦好SIM卡,想說要幫周益勳辦時
但當時英文還不好的周益勳卻堅持自己去線上蒐集資料
最後他找到的SIM卡甚至比薛買的還便宜

薛後來也表示:
「雖然他花了太多時間,但這種大量蒐集並消化英文資訊的能力是非常難得的
我到了研究所才真正學會,15歲的他竟然已練就這種能力」

除此之外,周益勳也對創意具有非常大的熱情
當時在籌辦「SiliconTrip」時,薛仲祥並沒有過多插手,
但最後出現成本過度理想化、籌備過程宣傳太晚導致報名人數太少等問題

但是薛認為這是他勇於犯錯的態度,還表示:
「這是因為他還年輕,經驗不多,這樣的錯誤也在期待之中
我也不會全部提醒他,有些跤要讓他自己跌。」

而去年周益勳也到北京參加了AWS技術峰會比賽
還在台灣申請上美國YCombinator創新學校課程

而現在的周益勳也從高中休學
正擔任一間App開發公司的實習全端工程師
對於同齡的學生來說,這根本是他們難以想像的

而在訪談中,周益勳也很有想法的提出
希望自己不要被寫成「自學程式語言」的人

因為他任為自學的這條路適合他,並不代表就適合所有的人
他也很反感別人問他「去美國或是去哪裡實習的秘訣」

如果大家關注的點都在這,那他走的路也會像傳統教育一樣
變得「循規蹈矩」,卻可能不會成功的路。

而最後周益勳也提出了一個問題
希望大家想想自己「剝除了成績和學歷之後,我們學生還剩下什麼?」
而這也是每個人都該捫心自問的。

Reference:coco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