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等方方面面,都不盡相同,不能說一到60歲,就只能坐以待“老”了。 

重陽節前夕,與幾位“老友”閒聊,當談及退休生活話題時,有人感嘆:老都老了,還想做什麼、還能做什麼?能吃多吃點,想玩多玩些,給晚年多留些“餘白”,權當對忙碌歲月的“彌補”。乍聽起來,頗有道理;細加思量,也不盡然。這種想法,不說過於悲觀,也是過早放棄。如若在人生大轉彎時來個急剎車,可能造成的還是對生命的揮霍和浪費。

人生留不留“餘白”?留多大“餘白”?好比說國畫與油畫一樣———不能泛泛而談、一概而論。人所共知,中國畫重意境,章法佈局的奧妙之一是:密不透風、疏可跑馬。就是說,畫面務必有疏有密,多少得留下一些空白。西洋畫重寫實,無論畫的是人物,還是景物,畫面都是滿滿當當的,沒有一丁點空白。

人與人也一樣。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等方方面面,都不盡相同,不能說一到60歲,就只能坐以待“老”了。隨著人類社會發展、醫學科學進步,人生70早已不稀奇了。從這個角度講,老年人過早抱有進入“餘白”期的想法,實在是一種過早的消退。

去年逝世、享年107歲的南開大學教授楊敬年,86歲告別大學講臺,90歲撰寫綜合性論著《人性談》,93歲翻譯《國富論》,100歲時還在電話裡給學生講哲學課。現年87歲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既沒有因為功成名就選擇享福,更沒有因為年屆耄耋就自我鬆懈,而是孜孜不倦地帶領他的團隊繼續攻關。9月18日,在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上,袁隆平鄭重宣佈:繼“海水稻”技術後又獲得了一項重大突破成果———水稻親本去鎘技術。10月15日,在河北矽谷農科院超級雜交水稻百畝示範田,由袁隆平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平均畝產達到1149.02公斤,再創新的世界單產紀錄……

如同新陳代謝一樣,不論是領導幹部,還是企業員工,到了法定年齡,都得退而休之。但這並不就天然等同於成日介無所事事,只讓餘生付水流。人生在世,都年輕過,都奮鬥過。年輕的時候,在崗的日子,工作忙忙碌碌,生活轟轟烈烈,時間緊緊巴巴,很多想做的事,沒有時間做;很多想讀的書,未必有空讀。退休之後,倘能抓住時機,以適當的節奏有所籌謀,應該是完全可以讀一些過去想讀而沒讀的書,做一些以前想做而未做的事。

此外,還可以選擇若干健康的愛好,靜水深流,孜孜以求,同樣能夠獲得提升———不再是提升職務,而是提升素質;照樣可以超越———不是去超越別人,更可以超越自己,以人至老境的細緻與平和超越壯年青年時的火氣與燥氣。有點可惜的是,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剛剛步入老年序列,便一心只想著“樂”,而不曾想到“為”;一意裝滿倚老賣老與任性強橫,而不再考慮為社會與周遭人事付出些什麼。這樣的老年人生,不是有失偏頗的嗎?人們常說,“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從這一排序中,便不難看出,前兩個“有”,是老有所樂的“前提”。

生活實踐表明,但凡常人,有為才有樂,樂寓於為中。青壯年如此,老年人亦然。老年人能吃幾碗飯、能幹多大事、能有哪些為,只有自己最清楚。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與可能、愛好與特長,不拘一格,量力而行,多做一些自己想做能做的事,生命就會充實些,過於空蕩而無意義的“餘白”就會小一些。更何況,人到老境有學有為,箇中歡樂有滋有味,既有利於愉悅身心,又有助於延年益壽。一舉兩得,何其妙哉。

(刊於2017年10月26日解放日報朝花週刊綜合版)

點選下面連結,可讀“朝花時文”上月熱讀文章:

喻軍:李叔同,“十分像人,十分少有”

安諒:阿婆黃魚面

何柏青:黴乾菜㸆肉

離開胡適的日子:曹誠英的復旦歲月l 讀史老張

石毅: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孫麗麗:秋蟲咬碎一地月光,人間一味清歡

陳連官:新場前世,為浦東開啟“歷史大片”

鄭憲:北加州,北加州

這是“朝花時文”第1368期。請直接點右下角“寫評論”發表對這篇文章的高見。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型別:散文隨筆,尤喜有思想有觀點有乾貨不無病呻吟;當下熱點文化現象、熱門影視劇評論、熱門舞臺演出評論、熱門長篇小說評論,尤喜針對熱點、切中時弊、抓住創作傾向趨勢者;請特別注意:不接受詩歌投稿。也許你可以在這裡見到有你自己出現的一期,特優者也有可能被選入全新上線的上海觀察“朝花時文”欄目或解放日報“朝花”版。來稿請務必註明地址郵編身份證號。

“朝花時文”上可查詢曾為解放日報“朝花”寫作的從80歲到八零後的200多位作家、評論家、藝術家和媒體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們是誰,把你想要的姓名回覆在首頁對話方塊,如果我們已建這位作者目錄,你就可靜待發送過來該作者為本副刊或微信撰寫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頁,看螢幕下方的三個子目錄,閱讀近期力作。

蘋果使用者請長按並識別二維碼,向編輯打賞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