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胖胖惹人喜愛”
這是很多老一輩眼裡孩子喂養得好的體現
然而
小朋友越胖並不一定意味著越好或越健康
肥胖已悄然成為一種“流行病”
有調查顯示6-17 歲青少年兒童超重率和肥胖癥患病率分別為 11.1%和 7.9%
而肥胖兒童中有70%~80%會延續到成年
長期以往可能會導致小孩出現身體及心理等健康問題
肥胖癥是一種能量代謝的失衡, 導致全身脂肪組織過度增生、體重超常的營養障礙性疾病, 同時與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代謝綜合征等慢病發生密切相關。近年來,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肥胖癥已成為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也是我國第六大致死致殘主要危險因素。
01
肥胖癥的高危因素
(1)遺傳因素:肥胖癥具有家族聚集性。
(2)生活方式因素:飲食、身體活動、精神心理及睡眠習慣等不良情況。
(3)疾病和藥物因素:一些疾病以及一些藥物的應用,均可導致體重增加。
(4)環境和社會因素:不良的生活習慣和方式決定了兒童的行為方式與取向,進而導致易感個體出現超重和肥胖癥。
02
肥胖癥最終會造成哪些後果呢?
◆ 血糖異常:肥胖程度越高,發生糖尿病前期和 2型糖尿病的風險越大。
◆ 血脂異常:肥胖癥患者常合並血脂紊亂,且與肥胖程度呈正相關。
◆ 高血壓:肥胖癥患者常合並有高血壓。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臨床診斷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中,超過 80%的患者為肥胖癥。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除年齡因素外,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重要危險因素。
◆ 生殖健康:肥胖癥與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不孕不育癥、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早產等妊娠並發癥發生的風險增高相關。
◆ 心血管疾病:超重和肥胖癥人群的 BMI 水平與整體心衰的發病風險呈劑量依賴性正相關。
◆ 腫瘤:一些惡性腫瘤疾病在超重和肥胖癥人群中發病率顯著增高。
◆ 精神心理異常:肥胖癥和精神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是精神心理健康狀況惡化的一個危險因素,二者常相互影響。
◆ 其他相關疾病:膽石癥,膝、骨關節炎,腰椎疾病及腦亞健康改變均有相關。
03
治療要從細節做起,從娃娃抓起
(1)行為心理幹預:肥胖癥不僅是病理生理問題,而且與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之間存在復雜的關聯,因此,行為與心理幹預在肥胖癥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2)運動幹預:主動運動是肥胖癥運動幹預的重要措施。
(3)臨床營養治療:臨床營養治療是肥胖癥綜合治療的基礎療法。
(4)藥物治療:應用藥物治療肥胖癥應該嚴格把握適應證,規范使用。
(5)減重與代謝手術治療:此類手術是通過縮小胃容積和/或縮短小腸有效長度,以達到限制攝食量和/或減少營養吸收,從而減輕體重。
04
治療為輔,預防為主
(1)對兒童、學校和家庭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 促使家庭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從而減少或消除肥胖發生的危險因素。
(2)生長監測:采取家庭監測和機構監測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體格生長監測, 采用體重、身長(身高)或BMI生長曲線圖定期監測兒童的生長發育。
(3)關鍵期的預防措施:重視孕期母親體重管理, 預防新生兒出生體重過重。嬰幼兒期註重合理喂養, 保持嬰幼兒適宜的生長速度。學齡前期培養正確的飲食行為觀念和運動習慣。學齡期平衡膳食, 規律運動, 監測體重。
來源:西安市第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