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於也童李明輝林碧鋒
一日三餐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對很多老人而言,尤其是高齡、空巢、失能老人,卻並不容易。
為了解決這件民生大事,近些年,助餐成為多地基本養老服務清單中的重點項目。把食堂開進社區,距離近、價格實惠、品種豐富,確實讓不少老人“嘗”到實惠。不過,想把這件好事持久地做下去,各地也面臨著不小的經營壓力。
在雲南省昭通市綏江縣,福興社區老年幸福食堂的收費標準是:兩葷兩素一湯,90歲以上老人免費就餐,60歲—89歲老人5元一餐;在遼寧沈陽,據該市民政局養老處副處長孫睿介紹,60—79歲、80—89歲的老年人分別給予每餐3元和5元的餐費減免……對社區而言,食堂更像是紐帶,讓百姓獲得實惠的同時,也增強了社區凝聚力。
據統計,僅去年一年全國新註冊的各類社區食堂超過1700家,服務面不斷擴大,也收獲了更多群眾的好評。好評背後,低價的公益屬性和收益的市場屬性之間的平衡,正是當下社區老年食堂運營所面臨的課題。不少經營者坦言壓力不輕。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曾對40家老年餐桌機構展開典型調研,55%的食堂經營機構表示,餐費價格很難與成本同步,虧損缺口有加大趨勢。多地的食堂運營負責人坦言,人工的問題,不僅體現在人效比的把控上,還在於廚師。開辦老年食堂雖是民生工程,但對經營者也是一筆生意,離不開精打細算、細水長流。
讓社區老年食堂能持久“飄香”,不僅需要經營者的精打細算,還考驗著地方政府精細化運營的水平。
今年9月,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在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黨中央高度重視老年人助餐服務,去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今年又列入全國老齡委為老民生實事,中央財政安排3億元引導資金,支持發展老年助餐服務。
各地正結合自身財力和實際情況,探索了不少服務模式。在降本方面,因地制宜是前提。在沈陽市郊的沈北新區正良街道蒲雅社區,讓村集體合作社運營食堂,不僅可以讓村裡的綠色蔬菜低價進入後廚,降低運營成本;還可以吸納不少村民做起食堂服務員,這種“農村經濟組織+助餐”,著實一舉多得。
再者便是集約化管理。不少地方積極探索的“中央廚房+助餐”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社區通過引入具備中央廚房配餐能力的專業餐飲企業,實現集采購、加工、配送為一體的供應鏈。以沈陽為例,一些老年食堂的配餐企業本身還承接著市內百餘家學校的餐飲管理和餐食配送服務,有固定盈利渠道和專業化作業模式,因此,即便社區老年食堂初期運營虧損,仍能持續保證居民用餐質量,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有望最終越過瓶頸期。
在開源方面,“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基金捐一點、志願做一點”的運營模式,吸引多方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激活公益慈善力量,助力老年食堂運營。
此外,不少專家提到,辦食堂的思路可更加開闊。一個就餐點可能並不賺錢,但依靠食堂帶來的客群優勢,開展各類增值服務,也許是實現老年食堂良性循環的可行路徑。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