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90後、00後群體裡,“斷親”已經成了一種社會常態,父輩們花費了不少時間、精力甚至財力刻意維護的親緣關系,年輕人似乎並不看重。對他們來說,親戚關系更像一種“負擔”,逢年過節,傳統的走親戚也逐漸不再為年輕人所接受。斷親現象由何而來?是現在的年輕人更冷漠了嗎?澎湃問吧的網友們發表了他們的見解。
“城市化疏遠了親情”
- 01 -
@澎湃網友MvEb6n:時代不一樣了。以前活動范圍小,娛樂方式少,大傢一起熱熱鬧鬧的非常開心,所以也就加深了親情。而且貧富差距不大,都是窮親戚,種種地、串串門,也沒那麼多心思。現在都看手機,接觸的信息多了,想法也就更多,總覺得不同頻了。
- 02 -
@菲fff:要看長輩之間的感情,長輩間都疏離了還指望晚輩走動嗎?
- 03 -
@大頭鬼廣東分鬼:除了親生父母、兄弟姐妹,其他的大部分親戚都是笑你窮、恨你富,說三道四甚至比不上一些狐朋狗友。
- 04 -
@張旭:過去交通和科技不發達,朋友圈、信息圈僅限於有限的地理范圍內,而親戚也基本集中居住,於是社交圈與親戚圈基本重合,給人一種假象。其實走親戚也是一種社交,在過去是交流信息、獲得支持的主要來源。現在隨著經濟發展,社會公共服務的完善,資訊的發達,親戚之間交往的必要性越來越低。兄弟姐妹之間因為在成年前有十幾年共同生活的基礎,還能保持來往。而二代都生活在自己的傢庭中,相處十幾年的除了父母,基本是同學和朋友,甚至鄰居。所以二代更願意與同學朋友甚至鄰居往來,是很正常的。
所謂的“良好的傢風”無非是我們承襲的文化傳統所倡導的一種關系模式,但文化本身也是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自由戀愛”“女人能頂半邊天”曾經也都是大逆不道,現在卻已成為大傢的共識。所以,“良好的傢風”的內涵也會不斷的變化。也許未來,“恰當的邊界感”“真誠對待內心的感受”“互不打擾”等會成為新的親戚關系行為準則。
- 05 -
@謀克敦:“斷親”主要發生在城市,這說明城鎮化動遷是“斷親”的根源,人們居住地分散。遠親不如近鄰恰好證明了這一現實。
“親戚嫌貧愛富”
- 06 -
@顧戈爾:物以類聚,親人也一樣,聊得來的一直會聯系,聊不來的慢慢就不聯系了。
- 07 -
@自由者一件:現代教育是根本,祖輩之間的關系分裂更多是因為親人彼此之間沒有交流和信任,整體素質和傢族意識淡薄導致不來往,不走動,甚至因為某些事情親人似仇人。有利益關系就是彼此往來的原因,沒有幫助就是生人。這種關系影響下一代,下一代變得沒有人情味。因為對事情認知不同,彼此之間不理解不包容,產生誤解。又因為對金錢,房子,社會地位和名聲的追逐,現在的人不會對人投入感情和時間精力,隻會追求物質。傳統文化美德的培養和宣傳或許會改變一部分人的認識。
- 08 -
@澎湃網友qmUbue:親戚關系僅是社會關系的一種。倘若整個社會讓嫌貧愛富成為風氣,親戚關系也不會例外,同時也反哺這種風氣。近些年來,許多媒體(包括主流媒體)不是在大力、片面鼓吹越富越光榮,窮則是因為不努力嗎?
- 09 -
@吳文強w:多少人把放縱自己,要求別人當成做人的宗旨!獨來獨往何嘗不是種清靜。
- 10 -
@澎湃網友qmUbue:古語雲:窮在街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遠親不如近鄰”
- 11 -
@澎湃網友2ueQNn: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離群索居似乎無法逆轉。
- 12 -
@果殼殼:我們這一代60後還會維持親戚關系,不過也僅僅是兩傢兄弟姐妹間,不會像父輩一樣惦記七大姑八大姨的。下一輩就隻關心自己和自己小傢人,沒有親兄弟姐妹,也不聯系同輩的表親。外出讀書工作,定居他鄉後,也沒有傢鄉觀念。
- 13 -
@澎湃網友INBZRj:以前父母那個年代都是找工作、找對象靠親戚,現在年輕人吃飯不靠親戚,談戀愛偏向於自己認識。
- 14 -
@輕舟漫語:遠親不如近鄰。親戚長時間不走動,感情就淡了。就像生命中的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散了……
- 15 -
@雙王炸對三:越來越快的工作讓生活越來越簡單化,在日常親戚已經遠不如同事重要了。
- 16 -
@網絡混子:親戚是靠血緣的,傢裡沒有老人感情就慢慢淡了,走不走全看平時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