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少子化不是新聞,至今仍未見舒緩趨勢。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台148所大學中,111學年有超過七成學校的新生註冊率下滑,不僅身為海嘯第一排的私校叫苦連天,國立大學的若干科系也首見衝擊。

高等教育遭受重創,義務教育第一站──國民小學,只會更糟。

上個月中,有條新聞標題:「總統,請您救救我的學校」,看了令人揪心;細看內容,是有關彰化大城鄉潭墘國小宣布廢校的新聞,由於人口外流加上少子化趨勢嚴重,大城鄉三年內已連續宣布三所國小停招。潭墘國小則是自今年8月起,轉型為遊學中心。

這封求救信,是該校一名三年級學童寫的,信中文字句句透露出孩子對於學校的喜愛與不捨,「從我大班起,我就期待在潭墘國小讀書,因為它有很大的操場和很厲害的學長,我們學校去年才剛蓋好新的圖書室,我覺得那是最棒的聖誕節禮物」。「大人說要把學校變成遊學中心,為什麼不讓我們每天在這裡唸書?卻把希望放在不可能每天來遊學的陌生人身上」。

筆者偕同公司同仁投入社區營造即將屆滿20年,累積過往經驗,不禁沉痛地說一句:「廢校=滅村」。

因為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沒有學校可以就讀,父母被迫帶著孩子遷往他處,失去了學校的鄉鎮頓失向下扎根的能量,只餘留茫然等待凋零的無奈,伴隨著社區內耆老邁向滅村的最後終點。

凝聚社區人心,走出永續無限可能

有沒有方法,可以打破這樣的負向循環?有!答案就是社區營造,而且成效斐然。

雲林古坑鄉華南村華南國小,是標準的山村小學,在2006年時全校只有23個學生,如同潭墘國小一樣,被縣府宣布為廢校名單,還特地選了位新校長─陳清圳校長,妥善處理學生去留;但志在百年樹人的陳校長,不願擔任熄燈者的角色,決定力挽狂瀾、透過學校連結社區與在地產業,發展各種特色課程、改變學校策略,帶領學生體驗山野、單車走讀、協助咖啡義賣。

煥然一新的在地能量改寫了年邁農村的命運,學校─社區─產業的正向循環讓華南國小浴火重生,短短幾年內,學生人數從20多人變成滿額學校,甚至靠抽籤才能入學的明星實驗小學(2017年成功轉型)。

但真正是華南村當地人的學生只有個位數,大多數學生都是因為家長認同華南國小的教育理念與課程設計,即便居住於外縣市也紛紛把孩子送來,每天跟著大型巴士團進團出,甚至還有現代孟母的類型,乾脆舉家搬進社區、成為地方一員。

少子化風暴來襲,宣布小校停招、轉做他用,是一種短期活化;但可不可以藉由凝聚社區人心,真正走出一條永續活路?華南國小全體師生正持續探索著希望未來的無限可能。必利吉/必利吉正品/必利吉哪裡買/必利吉心得/必利吉p-force/必利吉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