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專家布萊恩·克拉克在一份報告中表示,美軍在台灣問題上不能再想著用「火力決鬥」擊敗解放軍。因為在解放軍的飛彈優勢面前,美軍根本沒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

第一島鏈已經擋不住解放軍,第二島鏈改名,註定了美國失敗的結局

所以他們建議,美軍要做的並不是與解放軍針鋒相對,而是要避其鋒芒。依託第二島鏈將解放軍拖入到持續性的消耗戰中,在儘可能保存己方有生力量的情況下消耗解放軍的士氣與飛彈彈藥。待解放軍的士氣與飛彈庫存都被消磨殆盡後再轉守為攻,發起反擊。

由於在這套全新戰略概念,第二島鏈上的美軍與基地設施被化整為零的分散在了各個島嶼,能夠像雲霧一樣以「遠看有形近無形」的狀態維持運作,在遭到攻擊時散開降低損失,在反攻時又能聚在一起形成合力。

因此這一概念也被稱為「第二島雲」概念。

按照美軍的設想,「第二島雲」相比於現有的第二島鏈,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戰略、戰術層面上擁有極高的靈活性。

巔峰男人產品推薦必利吉藥局官網嚴選:https://www.p-force.com.tw
============================================

要知道在現有的島鏈概念體系中,西太平洋美軍的絕大多數戰略資產都集中在幾個大型島嶼的軍事基地中,這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

第一島鏈已經擋不住解放軍,第二島鏈改名,註定了美國失敗的結局

美軍之所以會搞這種集中式布置,是因為在最初島鏈體系中,美軍對三大島鏈的戰略定位是:第一島鏈鎖死中國、第二島鏈作為支援第一島鏈的後勤基地、第三島鏈則負責連通第二島鏈與本土之間的聯繫。

第一島鏈已經擋不住解放軍,第二島鏈改名,註定了美國失敗的結局

也就是說在三大島鏈中,只有第一島鏈是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前線,承擔著遏制中國的任務。其餘島鏈都是輔助第一島鏈穩定運行的支援單位。

因此美軍的建設重心一直圍繞在最前線的第一島鏈上,作為後勤基地的第二島鏈則疏於發展,將戰略資產集中布置在關島基地也是為了方便後勤調度。

然而問題在於,在經過多年發展後,解放軍早已突破了第一島鏈的限制,就連日常訓練也會時不時穿越一下宮古海峽。

第一島鏈已經擋不住解放軍,第二島鏈改名,註定了美國失敗的結局

在第一島鏈已經名存實亡,第二島鏈榮升成為新戰略前線的情況下。第二島鏈的後勤基地屬性就成為了西太平洋美軍的致命軟肋,很容易在解放軍的飛彈打擊下被集中摧毀。

因此,美軍如果想要依託第二島鏈遏制中國,就必須要對第二島鏈進行改革。

此次「第二島雲」的改革重點,就是要將集中布置的軍事資產分散到帛琉、馬紹爾群島和密克羅尼西亞等太平洋島嶼上,將這些小型島嶼改造成擁有簡易運作設施的前進基地,並用運輸船和運輸機來維持各個島嶼之間的聯繫。

這樣,解放軍即便能夠對關島進行飽和式飛彈打擊,西太平洋美軍也依然能夠保存較多的有生力量。

而且由於這些島嶼距離中國本土有著上千公里的距離,解放軍無法通過航空兵或是海軍艦隊進行低成本打擊。想要徹底的消滅分散在外的美軍,就只能繼續使用飛彈進行攻擊。

而美軍則可以依託預警體系,提前進行機動與轉移,在島嶼之間躲避攻擊,極大地提高西太平洋美軍在遭到解放軍飛彈攻擊時的隱蔽性與生存性。

這樣,美軍就能一邊保持有生力量,一邊消耗解放軍的遠程飛彈,最終在解放軍耗盡彈藥庫存後抓住窗口進行反擊。

當然,這只是美軍單方面推演的作戰流程。對於解放軍來說,我們自然沒有必要按照美軍編寫的劇本走。

事實上,所謂的「第二島雲」自始至終都需要建立在一個前提上,那就是美軍能夠在戰時維持補給線,確保各個島嶼基地能夠正常運作。而現代戰爭中最難的就是維持補給。

因為相比於二戰、冷戰,現代武器裝備的油料與電力消耗都增加了好幾個數量級,即便只是簡易基地,每天也要消耗大量的發電燃油。

如果基地還要維持雷達等大功率設備或是戰鬥機的正常運作,那麼油料消耗量則會更多。

第一島鏈已經擋不住解放軍,第二島鏈改名,註定了美國失敗的結局

更何況這些精密電子設備還需要精心保養才能穩定運行。而這些維護物資都需要補給線來供應。

一旦失去補給,這些島嶼基地連一周都撐不過去。

更何況美軍即便通過分散基地的方式保存了有生力量,如何組織這些部隊進行反攻也是問題。

因為這些基地設施太簡陋了,根本不具備組織戰役級軍事行動的能力。而如果將這些基地設施升級到可以滿足戰役指揮的程度,不僅耗時耗力,而且根本藏不住,最後成為解放軍飛彈的絕佳目標。

第一島鏈已經擋不住解放軍,第二島鏈改名,註定了美國失敗的結局

也就是說,從西太平洋美軍放棄關島基地選擇分散部署後,美軍實際上就已經輸掉了戰鬥。後續的一系列操作,最多也只是讓自己輸的不是很難看罷了。

當然,從他們將第二島鏈當做戰略前線,甚至改名成為第二島雲的時候,失敗的結局就已經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