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巴黎的心臟”的巴黎聖母院,翻修施工期間燃起的大火牽動了很多人的心,巴黎人在為它心痛、祈禱,其他國家的人也在這一世界文化瑰寶的不幸遭遇面前惋惜,中國網友則用白居易詩中的一句,“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感慨美好事物脆弱而短暫的一生。

在這個不幸的訊息瞬間傳遍世界後,也有一些令人安慰的資訊傳出:除了尖塔燒燬、修建於1220年前後珍貴的木質屋頂化為灰燼之外,放置於修繕部位的16座石像因為提前搬走而免遭火海吞噬,受石頭砌成的圓形拱頂保護,教堂主體結構以及大部分藝術品得以倖存,而玫瑰玻璃窗被毀掉的部分,後期也可以修繕復原……總而言之,只要有足夠的資金與時間,巴黎聖母院依然會輝煌如前,雖然維修所需資金量很大,但相信法國人會像呵護“心臟”那樣,盡最大可能還原巴黎聖母院。

《愛在日落黃昏時》劇照。圖源網路

聖母院大火,除了引發人們對古建築保護的新一輪理性的討論外,也讓大家開始感性地思考時間、歷史與美好事物之間的關係。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愛在日落黃昏時》這部電影的一段對話被頻繁提起,“你相信巴黎聖母院有一天會消失嗎?”圍繞這句臺詞所講述的故事片段是,德軍在撤出巴黎後,被命令按下爆破按鈕的士兵驚歎於巴黎聖母院的瑰麗,沒能忍心下手。納粹都沒有破壞掉的巴黎聖母院,卻被一場本該排除的大火傷到了,難怪有人發出這樣的嘆息:戰爭毀不掉的美好,卻會被日常瑣碎毀掉。

巴黎聖母院大火令人痛惜,在於那些被毀、被汙損的文物與藝術品,也在於短時間內沒法近距離走近它欣賞它,更在於它激發了隱藏在人們內心的那種無常之感。命運經常會動用它的無形之手,強行製造一種距離,來提醒或刺激人們,保持警醒、掙脫平庸,時常思考自己與這個世界的聯絡。人類歷史上的諸多文化瑰寶,有的毀滅於戰爭,有的毀滅於無知,這兩者可以避免或阻止,但當它們毀滅於時間時,卻令人無可奈何。人類所能做到的,只是儘可能地延長這些文化遺產的藝術生命,儘可能最大限度地把它們留在我們的生活與記憶當中。

小說《巴黎聖母院》封面。圖源網路

巴黎聖母院之所以偉大,除了物理層面的建築與藝術層面的收藏之外,更重要的地方在於,它承載了一代代人的文化與情感。巴黎聖母院並非註定如此輝煌、令人嚮往與矚目,如果沒有維克多•雨果的小說,以及後來諸多文藝作品對它的刻畫,包括每年數不勝數前往參觀的人們,恐怕它早已在過去的某個歷史時期倒塌,蕩然無存。法國大革命時期對巴黎聖母院的掠奪與破壞,遠超這場大火,正是依靠它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與情感力量,才促使法國人動用建築大師、藝術工匠,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將其復原,在保持其原始風貌的同時,也讓它的魅力值達到一個頂峰。

日本著名的金閣寺(又名鹿苑寺),1950年被寺內一名學僧放火點燃,國寶金閣(舍利殿)被完全燒燬,諸多石像、木像、佛教經書被焚燬,三島由紀夫的小說《金閣寺》即根據這一事件創作。兩年之後,日本人根據圖紙、照片、古文書等資料,對金閣寺開始原址重建,現在遊客所看到的,完全是重建後的金閣寺,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對它的喜愛,甚至覺得它比原貌更加漂亮,正是因為新建的金閣寺,對歷史文化有完整的繼承,有文學與情感的滋養和庇護,在今天它才得以仍然是人們心目中的聖地。

講述金閣寺被焚燬的電影《炎上》劇照。圖源網路

大火之後,有網友整理出了出現在電影裡的巴黎聖母院,包括《巴黎聖母院》《午夜巴黎》《穿普拉達的女王》《美女與野獸》《天使愛美麗》《範海辛》《苦月亮》等……在巴黎拍攝,怎麼可能不拍聖母院?網友在這時提起這些電影,無疑是在情感層面對巴黎聖母院進行另外一種意義上的“修復”,這種修復或能減緩大火帶來的心痛感,是強化記憶的一種方式。

被記得的才是有價值的,如果被遺忘,一切也就失去了意義。正是不願意遺忘,世間所存的一切藝術品才有了熠熠生輝的光環。相信有一天,被這次大火烙上灰色印痕的巴黎聖母院,會再一次修復傷痕,依然傲立巴黎,被趕來的人們圍觀、讚歎。

□韓浩月(專欄作家)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王心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