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詩芸 · 主播 | 楊槍槍

各位書友早上好,今天我們繼續共讀《創業維艱》,建議大家閱讀第六章(163頁-184頁)。

在讀的過程中,你會瞭解: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辦公室政治?員工的野心多大合適?當天才員工變成超級混蛋怎麼辦?頭銜與升遷的關係等。

你覺得給員工多大頭銜合適,本書作者本・霍洛維茨講述了自己的經驗。

作為員工來說,當然喜歡自己被給予更高的頭銜,哪怕聽起來好聽一些都是他們如此看重它的原因。

頭銜之所以重要,第一,它能夠滿足員工的需要,當他們去別處求職時,肯定不希望自己只是一個普通員工。第二,職務頭銜也是一個標杆,可以使員工就自己的價值和報酬與其他同事展開比較。

鑒於頭銜可被用於估算相對價值,因此在分配時要慎之又慎。作為CEO,你確定要給他們高頭銜?

記得我的一個朋友,之前也是我的同事,我們在一個公司時,她所在的部門來了一個上級,但能力並不如她,很多事情都要向她請教,讓這個在公司已經呆了兩年左右的“老員工”心生不滿。

起初她以加薪為要求,因為公司的加薪數額並不滿意,她準備離職,為了好找工作,她又向公司提出了升職的要求,公司最終也沒有讓她如願,最後她憤憤離開了。

本・霍洛維茨指出,如果給員工高頭銜而不考慮其真正能力和價值,就會有危險,這個危險可以用“彼得定律”和“壞榜樣法則”來解釋。

“彼得定律”指,在一個集團中,員工只要表現出眾,就能獲得提拔,直至被提拔到一個他不能勝任的崗位(即他們的不稱職級別),自此無法再獲得提升。

“壞榜樣法則”是指,無論團隊內部哪個層面出現了濫竽充數的人,他們都會像蛀蟲一樣影響其他成員,最終使得能力出眾的人也漸趨平庸。

這導致的結果是:員工會拿他們上級中能力最差的那個人做參照物,以此為標準,提出升職要求。

我上面舉的例子就是證明。

因此,對各級別崗位的職責範圍和能力標準做出簡明扼要的界定,製定所有崗位的正式升職標準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降低“彼得定律”和“壞榜樣法則”不良影響的最佳手段。

當然對於頭銜大小,很多公司有不同的標準和方法。

   

有的公司認為相比於加薪、獎金、股份等,頭銜的成本最低,而且在爭取新人時更具吸引力,而少數特別優秀的公司比如Facebook,紮克伯格就有意識地讓各職務級別低於行業內一般標準。

十幾年前,一個人是總經理,我們就會覺得很高大上,可是到現在,在這個總經理遍地都是的年代,我們逢人就稱“張總”、“李總”,而這時,頭銜的價值像超發的貨幣一樣已經貶值了。

追究起來,頭銜通脹最早出現是一種商業策略,在上個世紀的經濟危機中,美國不少公司無力支付員工更多的薪水,就給他們提供晉升的機會,以此留住員工。

這個辦法現在也被組織結構扁平化的公司大量採用:在扁平結構的企業組織中,等級區分不甚明顯,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與眾不同。所以這類公司給員工設定些頭銜和上升梯度,刺激員工的熱情。

那麼,給員工升值加頭銜有用嗎?

在初期,確實會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是,頭銜的提升必然需要相應的薪金待遇和許可權支撐。

否則度過新鮮感之後,員工自然能夠理智地知道自己職位的分量,和公司對自己的重視程度。想要利用此跳槽的人也慢慢會瞭解,公司看重的還是個人的真實能力。

也許有些東西可以評估一個人的價值,比如頭銜,但任何時候,真正的價值才最為重要。如果你很在意估值的時候,你就會忘記你的價值,不由自主的去做那些提高你估值的事情。

而市場最終是多次交易的過程,多次交易過程中的資訊會越來越透明。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價值而忽略估值。

所以不要迷信頭銜,這個時代看重的還是個人的真實能力。

今天晚上見,我們一起繼續共讀《創業維艱》。

作者:吳詩芸,財經記者、編輯,近期剛完成一本書。個人公號:踐進社(jianjinshe_com),希望通過踐行的力量,和你一起成長。

主播:楊槍槍,有書簽約主播。媒體人,每晚9點和你說晚安,用聲音治癒每一個孤獨患者。公眾平臺:小楊說事兒。微博@楊晨太沉。

↓↓點選“閱讀原文”,完成今日早讀簽到,回複“APP”,下載有書共讀APP,找人聊聊這本書。

轉載請註明出處。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