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 收看本期視訊

文茜老師曾在《美國人所謂的「美好時代」,代價是全人類的悲劇》一文中,提到美國為了避免自身的隕落所做的一連串事情。如今,川普直指中國是彙率操縱國,還說自從中國加入了 WTO,全美已經有 6 萬座工廠關門大吉——美國有 1.7 億人口都在貧窮線之下?中美貿易戰是否真的無可避免?

最近大家常常聽到「民粹主義」這個詞,其實就是一個很棒的表演者領導著一群對時代充滿憤怒的人,他們由於欠缺治理以及專業架構,最終會將整個國家帶入一種不可逆轉的災難狀況。這種解釋聽起來很空洞,那麼讓你聽一聽川普在 2 月 28 日的國會演說——大家都覺得他說得很好,但從沒有人把這段話好好拆解過。

川普說:「今晚,在我闡述我們作為一個國家,未來應採取哪些行動之時,我們必須先坦誠面對現狀。9400 萬美國人沒有工作,超過 4300 萬人處於貧困之中,超過 4300 萬人依靠食品救濟度日,超過 1/5 的人勞動力豐沛卻沒有工作。我們財政處於 65 年來最糟糕的境況,過去 8 年裡,新增的政府債務比曆屆政府累加起來還要多。」

川普的這段談話,乍聽之下你會覺得很感人,可是如果仔細算一下,他所說的人數加起來是 1.7 億人口,而全美只有 3.2 億人口——美國超過一半的人都在貧窮線以下嗎?它是一個貧民窟嗎?顯然這些數字裡有玄機。

美國現在的失業率是 4.7%-4.9%,根本沒有 9400 萬人,因此這其中還包括了老人、退休人員和小朋友們;處於貧困和依靠食品救濟度日的人數都是 4300 萬,其實這是同一群人。

▲ 川普危言聳聽,其實美國並沒有那麼慘

我這樣拆解給大家聽,因為這是一個足以震撼人心的數字。川普在國會裡這麼講,就是在玩弄統計學,也在玩弄人們的思維。為什麼我要特別把它提出來?因為在這場國會演說裡,他說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赤字達到了 8000 億美元,而自從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美國關閉了 6 萬家工廠。

我要告訴各位,你們應該把自己的腦袋調整過來,不要老被川普移過來又移過去。如果我們按照最近英國《金融時報》的一份引用報告來看,從 1990 年到 2017 年,美國在全世界的貿易比重,從 29% 下降到 25%,隻下降了 4.4%。可是照川普的說法,好像美國的貿易比下降了 20% 甚至 30%。

而其他地區,例如西歐的貿易比下降了 9% 左右,遠比美國降得多,拉丁美洲也是。巴西人如果說「是誰偷走了我的工作」,其實是美國人,但沒有人會講這句話。所以川普現在替美國工人叫屈,說有人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這不是事實。為什麼這麼多地區、國家的貿易比都會降低?這並不是因為中國一個國家的崛起,而是亞洲崛起了。

▲ 川普政府認為中國的崛起是美國沒落的主因

在那場演說中,川普還提到了林肯,因為林肯主張保護主義,而且是美國的偉人。其實林肯那個年代根本沒有 WTO,當時的美國跟今天的美國也完全不同。林肯一輩子都沒有去過日本,也不知道亞洲是怎麼回事,而川普卻把現在的經濟狀況跟那個年代比。如果今天林肯還活著,他會像川普這樣說話嗎?我不認為如此。

接著,川普又談到了艾森豪威爾以及其他幾個重要的人物。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美國回到貿易保護主義。沒過多久,日經新聞就拿到了一份由 USTR(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出來的獨家工作報告,是美國關於未來的幾項規則。工作報告的主要的負責人是著名鷹派人物——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

萊特希澤的報告中,最核心的戰略有這幾點。第一,美國要跟中國以及其他與美有貿易逆差的國家打貿易戰,可能還會聯合歐盟,一起對這些國家課徵傾銷稅或是處以很高的罰款。這些國家可能會向 WTO 提起訴訟,但訴訟可能會花上兩三年,到時候就算勝訴了,這些出口的產品也已經垮掉了。

▲ 萊特希澤曾在里根時期任職

而且一直對外宣稱「中國具備危險的特質」

第二,如果 WTO 判美國敗訴,它就會根據國內的《1974 年貿易法》,啟動「301 條款」,拿回自己的貿易主權。

當初,各國在參加 WTO 之前,如果發現國內的法律跟 WTO 的規則發生衝突,就會去修法,包括中國。而由於 WTO 是美國倡導成立的,所以沒有人會去檢視美國的法律,其實光是它的貿易法就跟 WTO 的規則有重大衝突。所以川普是有備而來的,針對這套貿易保護主義,他的團隊自有一套主張,而且早已把法律研究得很透徹。

第三,川普在推文裡說中國不僅是彙率操縱國,還是彙率操縱的冠軍。因此,很多人都在判斷,美國的財政部長努欽(Steven Mnuchin),這位曾經的高盛小金童會不會把中國列為彙率操縱國。努欽被任命之後,曾表示不急於處理這件事情,要等到 4 月 15 日。

注:美國財政部需要在每年 4 月 15 日和 10 月 15 日分別提交一份有關他國彙率行為的報告。

▲ 屆時,努欽的報告將影響到川普下一步的行動

事實上,要把某個國家列為彙率操縱國有 2 個標準:第一,那個國家真的在操縱彙率;第二,它的經常帳(一國收支表上的主要專案)有問題。而中國的經常帳不可能有任何問題,跟美國的貿易赤字也正在縮小,如果努欽按照法律法規辦事的話,這個部分中國是可以過關的。

在上世紀 80 年代,美國曾大幅使用過「301 條款」,現在又被川普拿出來當做殺手鐧,因為他要通過努欽那一關來指控中國是彙率操縱國,而全世界都知道這是一個天大的笑話。在這一次兩會裡,中國明確表示了要讓人民幣變成世界貨幣,因此北京正在努力捍衛人民幣,不讓它貶值,這剛好跟川普的指控相反。

難道美國沒有操縱彙率嗎?當川普指控德國操縱彙率的時候,德國的財政部長就回了他一句話「我們沒有做任何事情,倒是金融海嘯的時候,美國印了很多鈔票」——美元的貶值讓全世界印象深刻。

而且在我看來,法國的馬克龍跟川普最大的差別是,川普總說某某國家操縱彙率,但同樣是白人,馬克龍並沒有責怪亞洲人,反而認為他們工作勤勉。他還借鑒了德國的例子——為什麼德國的工作沒有被搶走?所以他的重點是為什麼法國人的競爭力輸給了亞洲人。(點選閱讀《「政治奇葩」馬克龍,讓法國變得更美好》)

▲ 同樣是白人,馬克龍對亞洲的態度與川普大相徑庭

我來告訴大傢什麼是「301 條款」。首先請你記住 1976 年,因為從那一年開始,美國從原本永遠的貿易順差國變成了貿易逆差國。簡單來講,如果美國不是全世界最大的軍事武器國家,GDP 也非常高,那麼,從 1976 年起,美國就已經開始走向衰弱了。

我曾經訪問過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他也說美國長久以來都存在問題。所以美國應該回過頭來正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不斷譴責其他人。但川普不願意如此,美國過去的總統也不願意如此,包括川普最崇拜的里根。

里根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動用「301 條款」。1976 年以後,美國開始了貿易逆差,接著爆發第二次石油危機,一大堆人開始說「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是我們幫助日本重新站了起來,結果他們以怨報德,把我們的工作都偷走了」——當然,他們並沒有用這個字眼,但他們的感覺的確如此。

▲ 川普的各項政策都好似在向里根總統「學習」

後來,有教授寫了 Japan Number One(《日本第一》),這個人就是傅高義。因此美國各報社就在不斷談,製度多麼不公平,美國對國內企業沒有保護,只能引進日本的汽車進來賣,卻不能賣任何東西到日本去,所以美國的汽車被日本打垮了。他們卻根本不去檢討自己的汽車爛,而日本汽車幾乎接近零故障。

相比之下,美國的電信產業多好,因為電信產業是受到國家保護的,所以美國人得出了一套結論:如果是保護對保護,我們就能贏日本;如果是開放對保護,我們就會輸給日本。這一套結論透過公關,從美國媒體社論到學術論文,沒完沒了,鋪天蓋地,日本就被打壓得不行了。

為什麼?因為日本自從被丟了兩顆原子彈以後,這種傷痛已經在靈魂里根深蒂固。另外,日本的市場和軍事也需要美國,哪裡還敢得罪美國?於是,日本跟美國簽下了 1985 年的《廣場協議》。

▲ 藉由《廣場協議》,美元大幅貶值,

吸引大量外企赴美設廠

到了 1987 年,美國爆發儲貸危機。起因是有一群人到處宣傳,將來會糧食短缺,農地會很值錢,於是人們開始跟地方銀行借錢炒作農地,後來農地泡沫化,小型銀行接連破產。

那時美國還沒有完整的保險製度,因此對民間造成了非常大的衝擊。川普就是在那次危機中破產的,人們覺得 Trump Tower(川普大廈)是第五大道上最醜的破落戶,沒人肯買。

於是在 1988 年,美國將「301 條款」擴大應用,實施到了亞洲幾個主要的經濟體上,包括日本、韓國、臺灣——其實儲貸危機跟亞洲人一點關係都沒有。當時臺幣兌換美元的比例從 1:37 升值到 1:25,除了炒股票、炒房的人得到了好處以外,所有靠出口生意的人都損失慘重,所有的傳統產業都在一夕之間垮掉。

現在臺灣中南部的人很討厭大陸,覺得是大陸的人偷走了他們的工作,但他們不瞭解曆史,不知道這一切都來自於美國人的逼迫。我們那個年代的臺灣人,都對「301 條款」印象深刻,因為那是刻骨銘心的痛;而大陸對它的印象反而是一片空白,所以很多大陸的專家對它不熟悉……

▲ 美國擴大「301 條款」,導致亞洲各個經濟體損失慘重

我看到有一些專家說,因為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川普直到今天為止,都沒有時間來處理與中國的貿易戰,因此貿易戰會被延後。而我的看法是,川普正在燉菜,美國一定會打響貿易戰。

如果川普在發推特,那 140 個字就是一個半夜睡不著覺的老頭,起來寫「奧巴馬竊聽我電話」這種亂七八糟的話,你反而不用緊張;當川普也開始表現出城府深沉的一面時,其實他的整個團隊都在 Cooking,我們應該小心以對。

- END -

封面圖片來自本期視訊

文|文茜大姐大

- 商務聯系 -

壽小姐

[email protected]

轉載請註明出處。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