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把出走的我,當做孩子們的詩和遠方迎回來。卻不知道我心裡是怎麼想的,這裡不僅是我最珍貴的過去,也是我永遠的詩和遠方,是我再不能到達的天藍色的彼岸。

夢和夢永遠不會相同,誰都知道,在這個奇妙的世界上,一些人的苟且是另一些人的遠方。

我為了在現單位領到某項補貼,需要到所有從前工作過的地方一一蓋章。時光用這種方式倒流,最後一站是興東小學,我曾經在那裡教過六年級語文,五年後離開。我在一隻廢棄的手機裡找到了過去搭班的數學老師的電話號碼,我們一下子聽出對方的聲音,流年轟響,舊時情景在秋夜裡紛至沓來。後來,從數學老師處知道了我號碼的同事們紛紛打來電話,那兩天我就像被失散多年的家人包圍,他們怨懟我的無情消失不再回來,又為我越走越遠感到高興。他們對我說:快回來玩玩!給孩子們講講外面的世界!

我記得從前校舍的樣子,好看得就像《聊齋志異》裡的嬰寧家:“門前皆絲柳,牆內桃杏尤繁,間以修竹,野鳥格磔其中”。二十歲的我寫信給教育局長,說要到一個開滿油菜花的村鎮去教書,那個從未謀面的局長竟然真的如我所願。

校門口早已面目全非,宣傳欄上游動字幕正打出一條標語:“歡迎王春鳴博士回家”。我又是好笑又是感動,熟悉的記憶撲面而來,那不是具體的磚瓦花草,而是一種氣息。我深吸了一口氣,下車,投入一個又一個懷抱。

走進階梯教室,孩子們已經等在那裡,又看到一塊橫幅,依然是那七個字,歡迎我回家。PPT上竟然是我年輕時的一張照片,寫著“今天下午,讓我們和王春鳴神遇”。神遇,是我一本書的名字。最好的愛,大概就是這樣的吧,它不會是來自情人的,而是來自過去的生活,我真誠地安放了自己初心的生活。有一個瞬間,我莫名地替一個我妒忌著另一個我自己。

那些孩子我並不認識,可是當我走過長長的甬道,迴轉身來,面對他們的眼睛,我不由自主地說:好久好久不見了,非常非常想你們……還有好些過去的同事,坐在孩子們中間,我們以眼神示意,但是並不能一一敘舊,一會兒他們又得回到自己的教室裡去了。

校長已經不是我在那裡工作時的校長了,但是我看見他,就像看見其他老師一樣,彷彿昨天才見過的親切和熟稔。據說他也有過去大城市的機會,但是他選擇了這裡,並且決定不再離開。這是我沒有做到的,我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講座結束的時候校長又帶著孩子們,一起讀了這句話,讀第二遍的時候加了一個字:歡迎王春鳴老師再回家。我覺得自己好威風啊,眼淚就悄悄地淌下來了。我是以為前面有更好的人生才離開這個鄉村學校的,離開後我一天比一天明白,並沒有。我走了許多路,辭了好幾次職,換了好幾次工作,再沒有過在此處的幸福。這種感覺講出來很傷人,也很挫,可是,是真的。

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小姑娘送了一束花給我,裡面有玫瑰、滿天星和百合,我和她就像花和花擁抱在一起。我在心裡,對這個始終沒變的地方說了對不起,此行我原本只是為一個無聊的公章,我不配得到這些,以後我應該專程回來。

從前一個辦公室的同事們,大多沒有離開,因為天天和孩子、和童年在一起,也沒有老去。甚至語文老師和數學老師結了婚,音樂老師和美術老師結了婚,更安心地紮根在這裡。他們把出走的我,當做孩子們的詩和遠方迎回來。卻不知道我心裡是怎麼想的,這裡不僅是我最珍貴的過去,也是我永遠的詩和遠方,是我再不能到達的天藍色的彼岸。

如果人生一定要有一份職業,莫若在一個最純淨的地方和最純淨的一群人在一起。世界這麼大,遠方是沒有盡頭的。我走出了他們的視線,一時去做公務員,一時又成了大學老師,在這裡養成的性格,和外面的世界卻怎麼也磨合不好。我總是像追悔初戀一樣懊喪著,是的,很少有這樣的地方,你在那裡成長,沒有受到一丁點傷害,一丁點委屈,自己也願意痛痛快快地吃苦受累,無論與同事還是學生,彼此相愛,留下的回憶都是光輝,人際關係就像土布和銀子那樣純淨。所以,當然想想還會哭。

(本文為微信公眾號朝花時文與上觀app專稿)

點選下面連結,可讀“朝花時文”近日熱讀文章:

陳連官:有位浦東男子,叫張聞天

陳沖:即便失去,也把回想留給未來

王太生:遍地老頭兒

曹景行:拿起抗日戰士頭蓋骨,我們滿是愧疚……

張欣:麗娃河的金色,不是塗抹上去的

這是“朝花時文”第1305期。請直接點右下角“寫評論”發表對這篇文章的高見。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型別:散文隨筆,尤喜有思想有觀點有乾貨不無病呻吟;當下熱點文化現象、熱門影視劇評論、熱門舞臺演出評論、熱門長篇小說評論,尤喜針對熱點、切中時弊、抓住創作傾向趨勢者;請特別注意:不接受詩歌投稿。也許你可以在這裡見到有你自己出現的一期,特優者也有可能被選入全新上線的上海觀察“朝花時文”欄目或解放日報“朝花”版。來稿請務必註明地址郵編身份證號。

“朝花時文”上可查詢曾為解放日報“朝花”寫作的從80歲到八零後的200多位作家、評論家、藝術家和媒體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們是誰,把你想要的姓名回覆在首頁對話方塊,如果我們已建這位作者目錄,你就可靜待發送過來該作者為本副刊或微信撰寫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頁,看螢幕下方的三個子目錄,閱讀近期力作。

蘋果使用者請長按並識別二維碼,向編輯打賞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