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始終是複雜的,不是小朋友看電視上演的那樣─能明確地區分正義的夥伴與邪惡的傢伙。這世界沒有完美的人,就算是看起來很幸福的人,也多半隱忍着無法對旁人訴說的痛苦。

但是,這個青年將事物明確地、非黑即白地一分為二─不是人生勝利組就是人生失敗組,不是帥哥就是醜男,不是朋友就是背叛者。在生活中,他有能聊天的同事,甚至曾一起去秋葉原玩;也有在網絡上認識的女生,見過幾次面。即使這樣,他還是覺得自己沒有朋友、沒有女朋友,沒有人理解自己,將來也不會有。

他對自己的評價、對他人的評價都十分極端,不是零分就是一百分。他說自己在某個時候被裝扮成完美的好孩子,又說這八年來不斷地失敗,說自己是日本最糟糕的人生失敗組。其實,就算在短大時期的朋友很少,但他的成績很好,如果取得資格畢業,一定可以到一流企業做正職工作。這一點,學校相關人士也覺得非常可惜。他不能滿足於那樣的狀況,明明是自己先放棄機會,卻又說自己過著不斷失敗的人生。

本文節錄:【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被逼入絕境的青少年心理】一書/時報出版

作者/碓井真史

心理學博士,現任新潟大學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教授。日本文部科學省心理輔導師(SC, School Psychologist)。專長為社會心理學,特別是犯罪心理學、自殺預防等。

譯者/李怡修

2008年赴日至今,日本東京外語專門學校日本語科畢業、日中翻譯科肄業,後進入一橋大學法律研究所主修刑事訴訟法,取得法學碩士學位,現為一橋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生,研究關鍵字為「訴訟構造論」、「證據閱覽」、「裁判員制度」。曾任NHK BS1臺採訪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紀錄片節目製作翻譯、法務部研究計畫助理等。亦接手個案翻譯。體驗各種臺日文化衝突,謔稱自己是「夾在中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