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經濟學人》網站,由騰訊科技翻譯:

 

15年前的12月份,距離當時的互聯網科技泡沫破裂只有數周時間。如今,經歷過那場慘敗的老人們可能已經看到一些類似的預警訊號。銀行家和律師因為高昂的辦公成本而被擠出了舊金山的中心商業區;所有在建的8層以上的高大樓群都被科技公司佔有。在2013年中,來自美國一流的MBA學校的畢業生當中,約有五分之一的畢業生選擇加入了科技公司,這幾乎是加入投行畢業生數量比例的兩倍。美聯儲主席珍妮特·耶倫已經發出警告,稱社交媒體公司的價值已被高估,而且這一問題正被多數人所忽視。如今的耶倫正如同其前任艾倫·格林斯潘在1999年經歷的那樣,當時,格林斯潘也曾發出類似的警告。

 

良好的公司管理再度被人忽視。於今年9月在紐約股市成功IPO(首次公開募股)的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集團使用了拜占庭式的法律架構,但是,這家公司的股價已經大漲了58%。諸如Uber等初創型公司的高管們也紛紛展現出有恃無恐的傲慢態度。

 

然而,從互聯網時代的財務標準來判斷,目前的科技行業似乎還沒有遇到泡沫。由主要科技股組成的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預期市盈率為23倍,與2000年時100多倍相距甚遠。2000年時,業界著名的投資雜誌《巴倫周刊》發表了分析文章,指出當時的51家上市科技公司將在一年內花光所有的現金。而在今年的12月6日,《巴倫周刊》又發布了類似的分析文章,但聲稱只發現了5家上市科技公司面臨資金不穩的困境。

 

然而,如今的金融過度現象已經部分地藏匿在公眾的視野之外,主要存在於兩大領域:諸如亞馬遜和谷歌之類的大科技公司內部,這些公司將大量的資金花費在倉庫、辦公室、人員、機械以及併購其它公司等方面;另外,存在於蓬勃發展的私有市場上,在這一領域,風投資本公司和其它交易商都競相投資新興的科技公司。

 

首先來看看大型上市科技公司的開支熱潮。Facebook就是一大例證,今年10月,這家公司聲稱其2015年的運營成本將增長55%到75%,大大高於了其營收增長預期。就不用提及那些資金吃緊的創業者所經營的小公司了。如今,硅谷的標誌主要都集中在那些業已成為全球最大最闊氣的投資人當中。另我,蘋果、亞馬遜、Facebook、谷歌和Twitter等公司在過去12個月的投資總額已經達到660億美元。這一數字包括資本開支、研發開支、收購固定資產的開支以及用於業務併購的現金等在內。這一數額是他們在2009年投資額的8倍之多,甚至是整個風險投資行業投資總額的兩倍之多。如果不將蘋果計算在內,這些投資額也佔到了這些公司產生的現金流的大部分。總體而言,這5家科技公司目前在全球投資的公司數量都不止一家,他們的投資總額也超過全球的任何一家公司,超過了俄羅斯能源巨頭Gazprom、中石油和埃克森美孚等大公司,這些能源巨頭每年的投資額大約在400億美元到500億美元之間。這5家科技公司總共擁有600億美元的房產資本和設備資產,幾乎與通用電氣公司不相上下。然而,他們的總員工數量只有30多萬人。谷歌公司還聲稱,這家公司已決定「繼續走在投資的前沿陣地」。

 

大公司也在下一些投機性賭注,以此增加新產品並確保他們自身能夠抵制科技變化產生的不利影響。例如,亞馬遜公司就大力投資內容,並於近期收購了視頻流公司Twitch。另外,谷歌公司加大力度投資無人駕駛汽車、機械人和家用恆溫器等業務。Facebook已經收購了虛擬現實頭戴設備公司Oculus VR。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還聲稱,這筆投資不會立即得到回報:「要想得到回報,還需要再過上幾年。」

 

那麼,這些花費的資金到底會有什麼樣的意義呢?蘋果公司仍然具有巨大的盈利能力,而其它公司都存在不良的盈利記錄。在計入了股票期權成本之後,谷歌的資本回報率已經下降到20%左右。亞馬遜一直沒有產生大量的現金,而且從長期來看,亞馬遜似乎徵兆不祥。幾乎沒有幾家公司知道如何在隔夜之間制定花費數百億美元的方案。

 

當此前的業界大亨,例如諾基亞、雅虎和微軟等公司都在他們表現不佳的相關領域進行大規模的業務收購時,像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等一直由強大管理者掌控的公司在花費資金方面並不會受到過多的限制。如今,科技行業的5大明星公司都擁有大量的資金,而且其中大量的資金都在海外,如果不交稅的話,這些資金就很難被引入國內。這樣,這些公司花錢也就有了更大的動力。

 

科技行業的第二大泡沫領域主要存在於私有市場。這一點,通過Uber在12月4日以400億美元的估值私募12億美元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中國市場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公司也計劃買入Uber的股權。據市場研究公司VentureSource的數據顯示,有48家得到風險投資公司支持的美國公司估值都達到10億美元以上,而互聯網泡沫高峰時期,只有10家這樣的公司。今年10月份,一家名為「Slack」的軟件公司估值達到11億美元,而這距離這家公司成立才一年時間。目前來看,今年似乎是自2000年以來風險投資額最高的一年。

 

其中的部分情況是,一些資金已經從股市轉移出來。企業家都急切的期待着能夠避免IPO中的官僚制度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如今,他們有了一些替代性的方法來融資,並將可交易的股權獎給員。除了風險投資公司之外,還有越來越多的機構性投資者也加大對私人科技公司的投資力度。與2000年不同的情況是,他們投資的公司都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例如,Uber預計到2015年底時,該公司的毛營收有望達到100億美元,而Uber自己將從中提留約20%的傭金。

 

不過,由於許多投資者都在追逐少數公司,因此,很多風投大企業都很擔憂公司的估值存在泡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馬克·安德森曾說過,估值「有些過火」,並呼籲對此加強管制。與此同時,也有銀行家發出警告,聲稱最近一些成功的基金公司都在盈利時選擇退出,於是這種狀況已激勵了一些風投採取「押注彩票」的方式。在最近剛剛公開上市不久股份大漲的科技公司中,就包括P2P在線貸款平台Lending Club,以及兩家大數據軟件公司New Relic和Horonworks等。

 

如果大型上市科技公司和新興私營公司能夠保持多年的高速增長勢頭,那麼這些公司的「罪行」完全可以被忽略。目前為止,這些公司還沒有明顯減弱的跡象。不過,如果這些公司在不久后就出現增速放緩的局面,那麼當前的投資潮看上去就將是一個可怕的錯誤,不僅會嚴重損害他們自身的利益,而且也會嚴重損害那些資助他們的投資者的利益,這當然也是投資公司和投資人的錯誤。

 

但是,對整個社會而言,似乎沒有必要對此感到恐慌。因為在1999年至2000年期間,初創型公司和科技巨頭創造了就業,而且他們也投資了新技術和基礎架構,以此促進長期的經濟增長。然而這次,科技市場增速放緩產生的不利影響並不會蔓延到更大的領域,因為這種影響基本只局限在私人市場中,以及少量的幾家擁有強勁現金實力大公司。硅谷仍然充斥着浮華、泡沫、人才以及過剩。不過,即使有一天這種泡沫果真破滅,它所產生的危害也肯定會大大弱於2000年,因此不必為此感到恐慌。

 


 科技領域確有泡沫 但為什麼並不需要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