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起數場世界盃外圍賽帶起了港足熱潮,本地球會賽事的入座率卻沒有隨之而上升。本季香港超級聯賽的入場人數只約1000,與上季相約,而本地盃賽的分組賽更時常只有數百人觀看。若說本地聯賽不夠吸引,那麼更具重要性的本地決賽之入場人數理應比去年上升;可是,今季的社區盃決賽入場人數只有4226,比上季的5082還少了逾800人。為何香港足球多了人留意,本地賽事,特別是決賽,卻不能吸引到新球迷入場觀看?適逢1月24日的高級組銀牌決賽將至,筆者希望藉此抒發己見。

筆者認為,足總對決賽欠缺包裝是令比賽吸引力不足的一大原因。現時足總於本地決賽開賽前沒有舉行任何特別儀式,只有少量橫額佈置,及在賽後設頒獎台。於決賽日的場地與平時別無兩樣,大戰氣氛欠奉。反觀外地的球會賽事決賽,如歐聯、歐霸、英格蘭聯賽盃,都會於賽前舉行簡單儀式,如讓印有球會標誌的大型布旗出現在場上、噴噴火、安排表演者跳跳舞等,在賽後的頒獎典禮也噴噴火;成本不高,但能讓決賽與平時的賽事不同,增添氣氛。有人會質疑這些包裝的成效,但如同廣告的成效,此類包裝的成效是不能量化的:不能說你噴了火就會多200人入場、多貼一條橫額就會多100人入場。可是,去季港超的主場入場人數,或能告訴我們包裝的成效。

去季港超最高平均主場入場人數的球會是太陽飛馬(1617人),比起第二高的傑志(1497人)多了120人。太陽飛馬就是以宣傳和包裝聞名的球會,球會悉心佈置主場,把更衣室變得充滿球會氣氛,在旺角大球場外掛上大大的「飛馬球場」字樣,令普通的康文署球場充滿主場氣勢。球會還模仿外地的專業球會,設立網上頻道,製作賽後訪問等片段,把一支本地球隊包裝成專業的球會。固然還有很多因素能影響入場人數,不過我們也可推斷太陽飛馬的專業包裝是其高入場人數的一大原因。

事實上,足總在世界盃外圍賽的主場賽事,也有類似的包裝:於球場門外發光的「香港勁揪」字樣,以及開賽前於球場中央的大型「香港勁揪」布旗。當時很多球迷於賽前賽後在發光字樣前留影,「香港勁揪」布旗被抬進場時,更是歡呼聲不絕。這顯示了這些包裝佈置的確能提高賽事的氣氛。相信數塊橫額、布旗,對足總來說不是太大的負擔。

對於港足熱潮的「忽然球迷」不繼續進場觀看本地賽事,我們不能只怪香港人善忘,更應思考本地賽事自身的問題,欠決氣氛的決賽便是一例。其他問題包括票價過高、賽事安排不當等,希望有機會再能談及。筆者只希望在銀牌決賽前,足總能認真考慮加強賽事的包裝和佈置;先做好自己,才抱怨香港人不繼續撐香港波。

 

作者:劉觀成(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於銀牌決賽前,看本地足球決賽之包裝(劉觀成)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