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路上》看路上的人

《On the Road》此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此小說記錄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這一代年青美國人,沒有目標地在社會中浪蕩,男主角在7年間在美國公路間慢無目的地漂浮。
這個經典的公路電影格局上(*找天我們慢慢講公路電影),他遇上了不同的人,有人讓他思考人生,有人引發他的年少輕狂,有人啓發他靈感,這些年間他與酒精丶性丶瘋狂丶毒品和寫作為伴,突顯出這個1957年美國人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生命軌跡的頹唐。

同是"在路上"的人,1957年的美國和2014年的香港截然不同,一個是主動式在路上徘徊,而另一個是被動式在路上等待。當下2014年在路上的這一代,目標清晰一致,沒有酒精丶更沒有毒品,為求爭取民主,願意付出互相守望。

如果你曾到過金鐘雨傘廣場的自修室,你會看見一班中學丶大學生專注地温習。而另一邊廂你會看見一班中年男仕,同樣専注地拿起一些舊板為學生興建一張又一張枱凳,令自修室繼續成長。

另外當石壆的樓梯未發展成完全體之前,有大約兩星期在石壆旁,總有兩位朋友仔在守候,日以繼夜地幫助參加者上落石壆。其實在這條路上有很多微不足道的崗位,有很多願意付出的人,努力地為大家守望著。這場運動令香港由資本主義社會燮為共產主義的地方,這樣的香港其實很可愛。

1957的美國在路上他們只看見"我",
2014的香港在路上我們看見"大家"。

延伸資料:
如果你想了解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可查看此link: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E%AE%E6%8E%89%E7%9A%84%E4%B8%80%E4%BB%A3

如果你想了解 遮打自修室 可查看此link: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708678999224162.1073741830.706481129443949&type=1



 https://www.facebook.com/taft.ts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