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腫脹、關節疼痛、皮膚發紅,卻說不上來怎麼回事?你或許會自我安慰「休息幾天,就沒事了」,但醫師提醒,千萬別輕忽手指頭出現的毛病!

手指出現的症狀民眾僅用肉眼觀察,多半看不出來是什麼毛病,有病識感的人擔心身體出現急症,願意積極就醫;若缺乏病識感的人,則常以為沒什麼而拖延就醫時間。

必利勁

必利勁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專任主治醫師林子閔提醒,有不少疾病的症狀會表現在手指頭、手指關節或整隻手。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香腸指」、「痛風」、「甲溝炎」、「板機指」等,由於症狀表現有不少相似之處,必須經過鑑別診斷後才能確定病症;且每一種病症的病理機轉、治療處置都不同,需經專科醫師進行治療。

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王淑惠強調,手指若出現傷口,即使傷口很小,都不能輕忽,若紅腫熱痛一直持續,需立即就醫處置及治療,避免細菌經由細小傷口進入皮下組織,導致感染擴大。

手指頭、手指關節紅腫發炎,小心4大病症威脅

病症1類風濕性關節炎

林子閔醫師表示,這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的發炎性關節疾病,由於免疫細胞認知錯亂,誤認正常細胞是敵人,因而攻擊手、腳等部位的全身關節及各個器官。

■特徵: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症狀以「手指關節腫脹、緊緊、疼痛」為主,每一根手指頭皆有可能發生。

病症為「對稱性」,例如:右手食指的第二節關節腫脹,左手食指關節也會腫脹。隨著病程進展,會逐漸侵蝕軟骨及硬骨,最後可能演變為腕、肘、膝、趾及頸椎等關節變形及功能喪失的狀態。

晨起後,手指關節(常是第二、三節關節)會呈現緊緊、僵硬現象,活動不良會持續一段時間,通常長達1小時。待活動後,症狀才會慢慢消除。

■好發年齡: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年齡從小到大,但以30~50歲居多,女性又比男性好發。

■門診科別:風濕免疫科

■鑑別診斷:需經「抽血檢測」,目前有兩種方法檢查血清,可進行「類風濕性因子(RF)」及「抗環瓜氨酸抗體檢測(anti-CCP)」,以便診斷是否有免疫細統異常現象。

■林醫師叮囑: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可逆、無法治癒」的疾病,但有黃金治療期,若常有晨起後手指關節腫脹、疼痛,且持續發生,應儘早就醫,做進一步完整評估與治療。目前臨床治療已有長足進步,生物製劑藥物已可針對發炎因子做抑制,越早治療,病情越可控制,避免關節持續被破壞。

病症2手指退化性關節炎

林子閔醫師表示,手指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退化引起,關節部位受到長年累月的家事勞損,導致關節液分泌減少、軟骨損耗變薄,或是姿勢不正確等原因,讓手指關節腫脹、疼痛、變形。從外觀來看,症狀表現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相近,常令人混淆。

■特徵:

發生部位在一個或多個手指末端的遠端指尖關節(DIP),一般民眾的認知是第一指關節,通常都是慢慢產生。

晨起後或一段時間沒有活動後,會感受關節僵硬;或關節部位有疼痛、紅腫,發熱、僵硬現象。肌肉會萎縮、有無力感。

退化性關節炎只發生在關節,不會影響身體其他部位,也不會引起全身性問題。

■好發年齡:40歲以後的中老年人,或過度使用手指關節的人,較容易得到,男女比例相近。

■門診科別:風濕免疫科

■鑑別診斷:單純退化性關節炎,主要依靠臨床診斷,經病史及病理學檢查即可判斷,通常不需多做檢查,但也可進行抽血檢查,看是否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或痛風。

■林醫師叮囑:目前針對退化性關節炎尚無藥物可以治癒,僅是治療症狀,會開立口服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藥、局部塗抹的藥膏,控制疼痛及發炎腫脹;或至復健科進行物理性復健,例如:蠟療、微波、短波、電療等;也可以居家復健,採用浸泡溫開水緩解僵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