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既是希望,也是寄託,
甚至是(精神)依靠,在孩子的吃、穿、住、行等方面,
都捨得投資,在孩子的陪伴上,很多父母都專門安排時間。

由於對於養孩子的方式方法不一樣,也讓孩子與孩子之間逐漸出現對比,
就形成了有的孩子很“富”,有的孩子很“窮”,這也反應出家境的不同。

我們普通人其實就略知一二,不過有些方面不敢肯定,
而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尤其是當老師的,見得多,孩子的家境更是一目了然。

從事幼教的阿敏,工作已經超過15年,大量的經歷,
以及與家庭的接觸,總結出了:孩子的“窮”藏不住,從這3點暴露了家境。

1、是否敢與陌生人交流
社交是重要的人類活動,雖然每天都在進行社交活動,
但是不同的社交能力,也代表了不同的成就。

換句話說,
社交能力越強,也就越能體現自己的價值,生活也就越好。

但是並不是每個家庭都重視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
認為孩子長大了自己就懂得社交了。
(小編就是非常內向的孩子,小時候家裡很忙也沒空帶我出去玩qqq)

然而,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孩子,敢於和陌生人交流,敢於表達自己的心聲,
從而獲得別人的賞識,別人在需要的時候,就會優先考慮讓這樣的孩子參加。

從電視上就能發現,家庭條件較好的,都會從各個方面來培養孩子,
鍛煉孩子,不管什麼場合,孩子敢於表達自己,也更加的自信。

而家庭條件一般的,更多是注重對孩子書本知識的教育,
而對孩子的社交能力則不注重,這樣的孩子,

在家裡是“王者”,出了門就像“小貓”一樣,
不敢說話,躲在家長的背後,更不敢和陌生人交流。

2、消費態度
現在的孩子,不僅父母會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甚至還單獨要零花錢,
自己去買想要的東西。但是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會滿足孩子的要求,
這自然也會影響孩子的消費態度。

從孩子的消費態度上看,也能看出他的家境情況。
對於富裕的家庭來說,家長一般不會控制孩子消費,
不僅會滿足孩子消費,也會教孩子如何花錢。

而這樣的孩子在花錢的時候,只要是必要的,值得的就會很捨得。

而貧窮家庭,花錢就沒有那麼自由了,
不僅家長會控制,而且家長還會“哭窮”,
經常教育孩子要懂事,不要亂買東西,要把錢存起來。

父母的消費習慣會在孩子身上得到體現,
即使是自己非常喜歡的,也不捨得花錢。

就算是必要的東西,也會選擇質量差的價格更低的。
這樣消費態度,自然是能存下一些錢,
但是自己過得卻並不輕鬆,尤其是精神上的壓抑感。

3、專注的時間
孩子上學了,家長多半會問老師:自己的孩子專不專心。

這自然是家長想要了解孩子的情況,以便調整教育方式幫助到孩子。
在學校,自然是老師最了解孩子的情況。

有的孩子專注時間長,有的孩子專注時間短,這也就反映出孩子與孩子開始有差距。
很顯然,專注時間長的孩子,學習會更好一些。

從孩子的專注時間長短來說孩子的家境情況,似乎有點離譜,
雖然不包括全部,但是背後的原因卻很現實。

家境好的,家長會注意對孩子培養,包括獨立性,自理能力,專注度,
甚至還有單獨的空間,讓他免受打擾。

而家境不好的,家長忙於掙錢,沒時間管孩子,甚至工作不好,還會吼孩子。
而孩子就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變得很機靈,
以便應對家長,這樣很顯然會影響到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出生的家庭無法選擇,但是後天條件裡,
父母要重視孩子的教育,可以幫助孩子規劃和引導,
鼓勵孩子與外界接觸,鼓勵孩子獨立完成的習慣,
對於孩子的消費,不管是哪種家庭,家長都要把控,不能讓孩子為所欲為。

Reference:精彩文章:媽媽就是孩子的天,孩子最想聽到媽媽說的「5句話」,多說說,會幫助孩子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