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爾是一個2歲的孩子,他的爸爸是一名建築工程師,媽媽是一家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兩個人將近40歲才有了這一個寶寶,他們對這個孩子期待已久。媽媽在有了孩子後,就回歸了家庭,全職照顧羅爾,他們的生活重心就是圍繞著羅爾,全家人都愛這個孩子。

羅爾的媽媽最近很煩惱:“他突然之間就會大發脾氣,如果有事不如他的意,他會鬧到天翻地覆,在此之前他都是一個天使寶寶啊,我們給了他全部的愛和關注還有可能想要的任何東西。”

所有的孩子都有情緒,重要的是父母的反應,你有沒有對孩子的行為說過不呢?媽媽:“我們千方百計的逗她開心,給他想要的任何東西,我們不想讓他覺得我們不在乎他,我們努力的不讓他哭,想讓他做一個快樂的孩子。”羅爾的房間裡堆滿了玩具工程車,比商店裡的還要多,他有一個書架專門放自己的繪本,他擁有的東西絕對會讓同齡人嫉妒。

大多數父母給了孩子一切,卻沒有給孩子“限制”當看到孩子生氣或者難過的時候,他們會自責,因此用大量的玩具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他們總是在讓步,擔心如果給孩子設立限制,孩子就不會再愛他們。這會導致孩子不正確的行為更難被糾正。長此以往,父母會對孩子失去耐心,慢慢失控。

這樣的糾結多出現在“主觀父母”身上,你是主觀父母嗎?“主觀父母”和“客觀父母”不同的是:主觀父母受自己的情緒驅動,客觀父母受孩子的需要驅動。主觀父母受情緒驅動,很難公平的看待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行為。所以主觀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要麼不作為,要麼做的不對,這會延續孩子的問題。

解決問題的根本:實事求是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說謊、打人……如果你的孩子用他的玩具砸向另外孩子的額頭,如果你不插手,那麼,你就是默許了這種行為。

晚上睡覺前,2歲的孩子想要吃一根棒棒糖,主觀的父母可能會開始跟孩子討價還價:“明天早上我給你拿一根”。當孩子開始哭鬧時,她的怒氣和內疚感開始增加:“肯定是我的原因才讓他變成這樣”,當孩子在地上打滾時,她妥協了。主觀的父母不敢說出自己想說的話:“不可以,睡覺前不可以吃棒棒糖。”

主觀的父母很難接受孩子的脾性。他們認為孩子大多情況下是個天使寶寶(自己的孩子怎麼可能是敏感寶寶、壞脾氣寶寶?)。他們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很困難,因為他們非常認同孩子,孩子的感覺很可能就是他們的感覺。尤其是生氣和傷心兩種強烈的消極情緒,他們沒辦法處理。

主觀父母經常為自己的孩子找藉口,或者為孩子的不良行為辯護。他們談論這些,但不是為了真正解決問題。主觀父母經常說的託詞:“他今天心情不太好”、“他昨晚睡的不好,才會有這樣的表現”、“他正在長牙呢”、“他平常乖著呢,不是這樣的”

主觀父母的孩子通常會變成情感勒索的專家。所有的孩子都會試探父母的界限,特別是幼兒。主觀父母在孩子發脾氣時會覺得內疚和尷尬,他們害怕讓孩子不高興會認為父母不愛他。

主觀媽媽會先給孩子找藉口,隨著孩子行為升級,她會步入另一個極端而大發脾氣,她會對自己說,發脾氣是因為孩子逼他的。事實上卻是,自己內心的不滿逐漸積累,最後像火山一樣爆發了。

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評論轉發支援,每天為大家分享實用育兒知識,關注 看更多內容。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