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7年的春天,太陽落得早。

太姥爺那年剛滿二十,他的母親已病危,家裡早早就為她準備了棺木和壽具。

可疾病讓她瘦成一把骨頭,壽衣得重新做。

於是,太姥爺到鎮東邊太姥姥家的縫紉店,要重新給母親訂做一套壽衣。

 

整個散花鎮,就數太姥姥的父親手藝最好,連鄰鎮的有錢人都慕名而來。

生意太好,夥計忙不過來,太姥姥就來幫忙。

她站在櫃臺的暗影裡,輕言細語地說話,記下客人交代的尺寸。

她常常穿湖藍色的褂子,結著油亮的大辮子。

太姥爺猜她一定是摘了皁角用井水洗頭髮,隔得那麼遠,都能聞見清香。

 

太姥姥也留意過太姥爺。

樸實誠懇的年輕人,有一雙憂戚清亮的眼睛,說話向來和和氣氣的。

寫得一手好字,她看不懂,但喜歡看。

壽衣做好後,她認為黑色太素,便在袖口處繡上了鳳凰,有種敦實的吉祥,壓住了悲愴。

太姥爺拿回家,母親很滿意。

他回憶著縫紉店的姑娘,暗暗下了決心。

 

太姥姥生得美,也有不少達官貴人提過親,她父親一概沒有應。

他知道憑自家的家底兒,送女兒出嫁無非是做小,可是好好的寶貝閨女幹嗎要受人輕賤?

再說亂世裡什麼都是說不準靠不住的,當權的有錢的一旦失了勢,敗落起來也輕易。

太姥爺家世代從醫,太姥姥的父親對懸壺濟世的行當是敬上幾分的,手藝人端的是百家飯,總能太太平平地過下去,不至於委屈她了就是。

所以,太姥爺這邊上了門,他就答應了。

 

次年開春時節,太姥姥就過了門。

她愛吃桑葚,太姥爺就和她說,你喜歡哪棵桑樹,我們就在旁邊蓋房子。

太姥爺當時年紀雖輕,醫術卻不俗,醫好了很多人,很受愛戴,病人當中的石匠、瓦匠、泥匠都來幫他。

不到兩個月,就建好了一棟石頭砌成的房子,結實美觀,冬暖夏涼。

 

2

 

1941年冬天,散花鎮下了很大的雪。

半夜時分,有人敲門。

開門一看,是太姥爺遠房的表兄。前幾年一直在太姥爺這裡看病的,吃了幾年的中藥,身體調理好了些,就去東北伐木賺錢,過年時才捎錢回來。

 

日本在哈爾濱郊外成立731部隊後,表兄也被抓了去,成為日本人研究細菌武器的實驗品。

他趁著某天的暴雨,打倒看守,逃了出來。

長途跋涉多日,一回家就找到太姥爺,懇求救命。

經過太姥爺診斷,由於服用多年的大別山藥草和鼠疫菌呈相剋之勢,表兄的體內竟然存在大量免疫血清,讓他被注射了鼠疫菌後仍能安然無恙,成功躲過一劫。

 

太姥爺的父親因不肯為日寇治病,被直接射殺,國仇家恨令太姥爺早已對日寇恨之入骨。

神農嚐百草也隻拿自己身體力行,華佗研製麻沸散也絕不拿活人做實驗。

和表兄徹夜長談後,得知了日寇在東北一帶令人發指的細菌實驗暴行,太姥爺更是怒不可遏。

 

沒過兩天,湖南常德被日軍投下鼠疫彈,大量老百姓死亡,訊息傳到散花鎮已是半個月後了。

咱中國人不能白白送了命,人不能被人這麼欺負,太姥爺決定去一趟湖南。

他知道表兄只是一例病患,還得多觀察幾名病人,根據臨床效果才能研製出解救藥方。

 

老話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國家的局勢風雨飄搖,且不說去湖南是為國出力,就算待在小鎮,也不能預料事態的發展。

亡國之人,無家可言。

太姥爺遠赴湖南是那年臘月二十九,天冷得像在下刀子。

鎮外的清水河面全部凍住,人可以穩穩當當地在上面走上一個來回。

太姥爺喝了白酒,在堂屋裡坐了許久,回廚房盛了一碗湯,喂孩子喝下,把碗放在桌上,轉身就出了門。

 

太姥姥拉著孩子將太姥爺送出鎮外。

太姥爺深吸一口雪後清新的空氣,自言自語道,雪下得真好,明年肯定是個豐收年。

又回頭囑咐太姥姥,灶火要燒得旺哪,大過年的,燒得旺,明年才好過呢。

 

太姥爺帶著盤纏和草藥走遠了,在雪地裡慢慢地成為一個小黑點。

天地空曠,只有那個聲音在回蕩:等我回來烤火哪。

那一年,太姥姥二十二歲。

 

3

 

抗日戰爭勝利是1945年,太姥爺離家已是四年了,他一去杳無音訊。

太姥姥盤了一間小店,給街坊鄰居做衣服度日。

她手藝好,又耐心,維持生計不大困難。

她年輕時候,父親說的那句話當真沒有錯,能讓我們依靠的,只有技藝。

 

每年冬天,家中的爐火都燒得很旺,可太姥爺始終都沒有回來,也沒有信。

日子一天天過去,太姥姥把老人們都送了終,弟妹們都成了家,連她自己,也有了女婿,有了外孫女,然後外孫女又有了女兒。

我在1981年出生,是太姥姥的曾外孫女。

這一年,太姥姥六十二歲,距離太姥爺的離開,足足四十年了。

 

她曾經是個潔淨的姑娘,此後則是潔淨的老太太。

習慣摘皁角洗頭髮,頭髮挽成髻,穿布鞋,會用桑葚做成果醬和酒,腿腳靈便麻利。

她不肯輕易老去。

我記憶裡,每到冬天,太姥姥總是穿著藏青色的褂子坐在大灶旁打盹,幫小輩烤點餈粑和紅薯,一屋子香味,窗外是飛揚的雪。

她不大說話,從清晨到黃昏,總坐在那裡。

後來我每次想到“生命”這個詞,就覺得應該是個老婦人獨坐一隅的情景。

 

4

 

1992年爸爸調動工作,我家搬到城裡。

想接太姥姥到家裡住,她執意不肯,留在散花鎮度過清淡寧靜的晚年。

每次回小鎮探望她,我都會帶些服飾類的雜誌給她看。

她耳不聾眼不花,雖然沒有進過學堂,不識字,但對著那些服飾圖片仍會發出驚歎和稱讚。

 

姥姥和媽媽繼承祖業,都是從醫。

但我自小暈血,無法從事醫科,每次看到太姥姥,我都很羞愧。

她卻是不介意,和我說,家有萬金,不如一技傍身。

我考上大學那年,回小鎮看她,得知我學了計算機,她聽不大明白,但我解釋說可以用它畫畫、寫文章,她就很高興。

 

那個暑假天氣炎熱,太姥姥很早就出門給我摘桑葚,用井水鎮一下會是很好的滋味。

日頭毒辣,我去找她,給她戴上一頂草帽。

我們坐在樹下休息,閑話著。

她有一句沒一句地給我講起家鄉的諸事,誰家的孩子很孝順,誰家的媳婦心地好。

我聽著,晃蕩著腳哼唱一首童謠:

 

家鄉的茶園開滿花,媽媽的心肝在天涯……

 

太姥姥忽然想起什麼,指著屋後薄刀山上一處的墳地說:

還不錯吧?修了幾年呢,我要是走得早,等你太姥爺回來,就和我合葬,很寬敞的。

 

那片土坡長滿青草,鬱鬱蔥蔥,盡頭有陽光,天顯得極為高遠遼闊。

太姥姥看著遠處油綠的稻田,比畫了一個高度說,那年我和你差不多高哪。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知道太姥姥和太姥爺的故事。

1937年,她是大辮子的姑娘,會繡鳳凰和蝴蝶;

1939年,她穿月白色的衫子為病人熬中藥;

1941年,她的丈夫遠走天涯,而故園的桑樹年年枝繁葉茂。

 

5

 

2003年,我遇見了想要遇見的那個人;

2005年底,我帶了那人回到散花鎮去見太姥姥。

到達時正是午飯時光,小鎮落雪了,足有一尺厚。到了下午三時,天就全黑了。

 

祖屋看起來並無太大變化,只是更陳舊了些,牆角開出小塊的青苔,屋簷上結著冰柱,門前的桑樹上掛著紅燈籠。

親戚們早就自立門戶,太姥姥喜好獨處,他們便走動得少,逢年過節送些老人適宜吃的水果軟糖和藕粉之類,閑時偶爾來坐坐。

我幼年時太姥姥給我縫製的布老虎仍放在那裡,雞毛撣子擱在案上。

堂屋裡的電視是前幾年媽媽買回來的,太姥姥終日開著它,說房間裡有聲音,熱鬧些。

她喜歡聽各種各樣的響動,那會令她感到有煙火氣。

 

吃過晚飯,我們圍坐在火爐前看著電視聊天。

太姥姥最愛看《湖南新聞》,看得很專注。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的特輯裡,播放的是731部隊的罪行。

黑色字幕上打出湖南常德的縣誌:

日本731部隊在華期間,對中國大陸展開細菌戰……

然後是一長串遇難者名單,有不惜以死抗爭的愛國英雄,有無辜受害的平民百姓……

在民間義士那一欄裡,我看到太姥爺的名字,在無數名字中間。

 

我去看太姥姥,她在平靜地盯著熒屏。

我的心落回原地,還好,她不識字。

太姥爺早不在人世是意料中的事,但只要未被證實,就還有希望。

太姥姥一生都在等他歸來,可是,太姥爺其實已經去世六十四年了。

 

我出去站了一會兒,小聲哭了起來。

有孩童在打雪仗,我在雪地裡跌了一跤,一點都不想再站起身。

回屋的時候,太姥姥拉著我的手說:

我昨天夢見屋後的薄刀山著火了呢,很紅。

 

廚房的爐火仍燒得旺,我進去添了一把柴禾。

又想,還好,太姥姥不識字。

 

6

 

太姥姥是在2006年3月19日去世的,那天離春分不遠了。

在整理她的遺物的時候,我翻出一本殘舊的賬本。

曆經大半個世紀,紙張發黃脆薄,折角的那一頁上,赫然有太姥爺的簽名。

那是1937年春天,他到太姥姥家的縫紉店取壽衣時寫下的字跡。

 

太姥爺是冬天出生的,名字是童冬來。

普通的名,沉痛的字,反複地出現在賬本的空白頁。

起先是笨拙的筆畫,漸漸地就書寫得流暢了,應該是太姥姥的臨摹體,她想等他回來給他看看。

她的確不識字,但“童冬來”三個字,她看了那麼多回,默唸過那麼多次。

她熟悉它,就像熟悉自己這八十多年的人生一樣。

她一定在《湖南新聞》裡認出了他的名字。

可她若無其事地又活了那麼多天。

她是不想讓我們傷心吧。

 

7

 

我的童年與一個名叫散花的小鎮有關。

我記得小鎮的河流、桑葚和白雪,以及一些久遠的味道——

光線昏暗的店堂裡,中藥被分門別類裝進一個個小格子裡,它們一律有著漂亮得可以直接拎過來入詩為畫的名字,字字爍金。

很多年了,那種清苦的氣味仍在那裡。

純白

喜歡玫瑰和牽牛花

平時聽聽粵語歌,以後想去阿根廷看看

雨水這樣紛紛而落,那段故事我已經寫過

新書《十一倦》京東、當當熱賣中

責任編輯:孫娟娟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

▼ 更多同類好文

  黑白世界裡的純情時光

  我的理想是:生得風光,死得香豔

  故事只是在你以為結束的地方,又重新開始

轉載請註明出處。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