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明輝

如今,進城帶娃的老人越來越多。在情感溝通、融入城市、看病報銷等方面,帶娃老人們會面臨障礙嗎?他們有哪些需求?政府、社會、子女,能為他們做些什麼?近日,《人民日報》刊發《關注帶娃老人》系列報道,引發人們對“帶娃老人”群體的關注。(7月20日《人民日報》)

老人進城幫子女帶娃,在當下是相當普遍的社會現象。老人們面對孫輩,有幸福也有辛苦,面對陌生的城市環境,有很多不適應,乃至產生深深的孤獨感。《北京社會治理髮展報告(2016-2017)》藍皮書指出,流動老人佔流動人口總量的7.2%,語言、生活習慣差異、親朋舊友遠離等原因,使流動老人(當然包括進城帶娃老人)與遷入地生活產生隔閡,成為城市社群中的“隱形人”。

老人進城帶娃面臨“三關”:一是思想關。老人跟隨子女到大城市生活後,不能很好地轉變觀念,難以融於城市人群,適應城市生活,對家鄉則有一種深深的依賴和懷念,有的因此“生病”。

二是關懷關。一些子女不能正確看待老人進城幫忙帶娃的輔助角色,父母由次角變主角,而子女忽視老人精神健康,對老人的不適應不能及時應對。

三是制度關。老人到城市幫子女帶娃,城市相關配套制度還不完善,城市相關社群服務功能滿足不了需求。一些地方老年人異地發放退休金困難,需要年年認證,費時費事費力。與此同時則是城市社群的服務功能配套不足。

“老人進城帶娃”,不只是“小家”的事。化解“老人進城帶娃”中的各種問題,需要全社會來應對。如思想關的解決,需要社群提供相關融合專案,幫助老人蔘與社群活動,提高其存在感和幸福感。北京市有些區縣做得不錯,例如,房山區社工聯合會從去年開始就選取長陽鎮等8個社群,發起主題為“結伴同行不寂寞”的隨遷老人社群融合專案,隨遷老人除了照顧兒孫外,還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參加社群的烘焙、聲樂等專屬課堂,進入隨遷老人俱樂部發揮餘熱,並有專業社工組織過集體生日等,這大大增強了隨遷老人的歸屬感、幸福感。

對子女來說,要注意多關心老人。老人進城帶娃只是輔助角色,自己作為父母要儘量抽出時間和精力多帶娃,給老人休息時間和活動空間,緩解其不適和孤獨感。要注意多觀察老人的精神心理狀態,發現情況及早應對。

對於更深層面的制度關問題,則需要從城市管理方面破解。城市管理者要認識到,進城帶娃等隨遷老人表面看只是在為其子女分憂,其實也是在為城市分憂,為整個社會作貢獻,他們的困難需要幫助,城市應該在養老、看病、城建與資源分配等方面,切實考慮隨遷老人的需要和利益。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