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願如履綦,雙行復雙止”,此句出自於白居易的《感情》一詩之中,意思為“讓我們倆如同鞋履和鞋帶一般,一起出發,一起停下。”這是一種殷切的願望,甚至比《長恨歌》裡“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更加讓人感到了白居易想與相愛之人白頭到老,永不分別的強烈情感。

白居易畫像

湘靈是比白居易小四歲的鄰居,長得活潑可愛,粗通音律,兩人從小便朝夕不離,因此成為了青梅竹馬的玩伴。那年白居易十九歲、湘靈十五歲,情竇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白居易的一首《鄰女》詩,追敘了當年郎情妾意的場景: “娉婷十五勝人仙,白日姮娥旱地蓮。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但是這種如水般清澈的感情,還沒有開始便因為白居易離家前往江南叔父處而被暫時宣佈分別。

短暫的分別,並沒有使得兩人的感情有所消退,相反距離催生了更加熱切的期盼。“人言人有願,願至天必成。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對於白居易而言,在二十多歲的年紀裡唯一的願望便是與自己的愛人長相廝守。奈何天不遂人願,元十六年(810)初,白居易二十九歲考上進士,回符離住了近十個月的時間,他在這段時間多次懇切向母親要求與湘靈結婚,但被門閥觀念極重的母親拒絕了白居易的請求。白居易懷著極其痛苦的心情離開了家。“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人寒野曠何處宿?棠梨葉戰風颼颼。白居易這一次離開,宣告了自己與湘靈婚姻的遙遙無期。

白居易畫像

在臨行之際,白居易簡單的行囊裡,藏著那雙自己已然穿不上了的鞋履,這是湘靈送給自己的禮物,而白居易一直將它帶在身旁。

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歲,在長安成為了校書郎,需將家遷至長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親允許他和湘靈結婚,但在兒女婚姻上權威至高的母親,不但再次拒絕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遷離時,不讓他們見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畢,臨走前才悄悄去和湘靈姑娘告別。因為怕驚動別人,見面的時候二人既不敢說話,也不敢大哭。

元和三年(808)末,白居易成為左拾遺,此時他已三十七歲了,至此仍未娶妻,奈何母親以死相逼,才與同僚楊汝士之妹結婚。“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自從花須去,秋水無芙蓉。”婚後的白居易,心如死水,在愛與不愛的掙扎之中,白居易唯一的寄託便是那雙湘靈縫製的鞋履。在半生的潦倒與不堪之中,白居易唯一一次的歡喜,來自於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與湘靈在江州的相遇。經年未見,離愁別恨,化作了“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娥減舊容。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的長吁短嘆。短暫的相逢之後,便是此生無期相見的別離。雖然後來白居易也屢屢前去尋找湘靈,但是物是人非,湘靈早已經隨家人搬離他處,從此天各一方,再無音信。

白居易畫像

自古以來,人們便有製作鞋履贈與愛人來表示相愛的習俗,但是千百年之間,將這一習俗理解和表現得如此深刻的戀人,恐只有白居易與湘靈。“人只履猶雙,何曾得相似?可嗟復可惜,色暗花草死。”這也算是白居易對於自己愛情人生最後的總結,也更是一種無奈與辛酸。

一雙鞋履,一段愛情,一生的牽掛,我們從白居易的這雙鞋履裡看見了難能可貴的愛情,這種愛情穿越了歷史,至今品位起來,也依然讓人感嘆不已。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