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 | 熙龍

點選音訊,即可聆聽

更多音訊可在喜馬拉雅搜尋:張德芬空間

《深夜食堂》有段經典臺詞:“一天結束了,在人們都趕著回家的時候,我的一天才剛剛開始。菜譜只有這些,只要是我會做的,即使是選單上沒有的菜也可以點,這是我的經營方針。營業時間是從深夜12點到第二天早上7點,被大家稱為深夜食堂。你問有沒有客人會來?客人還挺多的。”

真正的陪伴,是在你需要的時候守在你自己身邊,給予支援。《深夜食堂》講述的就是關於食物、陪伴與人生經曆的故事,在別人的經曆中,我們可以看見曾經的自己。

食物,可以增進兩個人的關係

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人們聚會或見面的目的都是連結。連結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無論兩人原本的關係如何,可口的食物無疑增加了愉悅的體驗。

人的記憶很有意思,我們通常印象最深的不是一個人的長相或言談,而是ta帶給我們的感覺。

如果你常和某人一起享受美味的食物,在你對ta原有記憶的基礎之上,也會存在更多的“愉悅”。

想象你和一個喜歡的人在一起,但是每次吃的東西都讓你很不舒服,你的心情自然會差一些,心情一差說話和做事都沒有那麼順, 因此也就有可能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

 

家庭治療大師維吉尼亞·薩提亞女士曾說:“人們因相同而彼此連結,因相異而有所成長。”同樣的食物到達我們的口中,不論我們頭腦裡對它評價如何,它無疑在每個人的身體中都創造出了相似的體驗。

因此,人們無形之中已經產生了連結。即使同一桌上的人吃的是不同的食物,他們也在同一個空間進行著相同的活動。這樣的“相同”創造出歸屬感。

 

吃飯也是一種靈活性很大的活動。人們傾向於邊吃飯邊談論和交換各種各樣的資訊和體驗。即使你沒有什麼可說的,你也總是可以談論食物。因為談論一個自己以外的、可以感知的“第三者”(食物)永遠比談論自己更容易。如果你也不想談論食物,至少還可以專注在吃東西上。

 

通常,當我們先專注於一件自己以外的事物,尤其這件事情是讓人愉悅的(美食),我們便會感到更加放鬆和開放,自然會慢慢開始談論自己。而我們談論自己的時候,就是通過分享人類的共同生命體驗與他人產生連結。

《深夜食堂》裡,雖然很多食客的故事老闆並沒有親身經曆過,我們也或許從未經曆過,但是隻要我們瞭解人類共通的體驗,就能夠體會到食客的喜怒哀樂。即使人們所經曆的事件不一樣,但是類似的情緒我們或多或少在生命中都體驗過,或者至少能想象到。

 

食物,是你瞭解一個人的重要方式

很多人相親都會選擇一起吃飯。其實即使在兩人對彼此一無所知的情況下,他們選擇餐廳、食物以及進食的過程,已經能讓我們瞭解與這個人相關的足夠的資訊。這不僅適用於相親,還適用於各種見面場合。

 

從一個人選擇的餐廳以及ta對這個餐廳的熟悉程度,還有所點的菜品,我們可以推測這個人大致的生活方式和經濟水平。

Ta是選擇的時候更多考慮你還是更多考慮自己,也能夠對映你們之間的關係。雖然不能保證完全準確,但是加上一些其他資訊,至少能做出一個大致的推測。

通過一個人如何吃飯,比如吃飯的姿勢、習慣和對待服務員的方式,可以瞭解一個人的教養。有些人看上去文質彬彬,但是對待服務員卻態度惡劣,這足以說明ta對人沒有足夠的尊重。

所以如果你足夠留心,整個吃飯的過程可以看到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和別人,是否替人考慮。

 

我有一個外國朋友,他吃完飯永遠會把叉子按照一定角度放在盤子裡,這樣服務生不需要再去單獨收叉子,而是一手就可以把盤子和叉子全都拿走。所以對他來說,不給別人添麻煩、替別人考慮是一種習慣。

 

我小時候和外婆一起長大,她總是把喜歡吃的或者她認為的“好東西”放在碗邊不吃,如果我再給她夾,她就笑著說:“還有。”然後反過來夾給我吃。我那時很小,外婆放進碗裡的,我都會開心地吃掉。

所以經常一頓飯下來,“好”的東西總是我的,而外婆碗裡永遠是最初夾給她的幾塊。雖然外婆在我懂事之前就去了彼岸,但是無論什麼時候回憶起那些畫面,我都感到她的愛填滿了我,從未離開。

所有的親人、朋友和鄰裡談論起外婆,無不讚歎她的為人,因為她總是盡其所能地幫助別人,一輩子從未和誰紅過臉,也從未為難過任何人。在她的世界中,沒有“小我”的存在。別人的快樂,就是她的快樂。

 

飯桌上的關係,就是兩人關係的縮影

我有兩個朋友,他們戀愛已經快三年了。他們經常因食物爭吵,而爭吵的原因常常令人費解。

比如,男人認為咖啡就要在燙的時候喝味道才好,而女方認為這樣是不對的,應該等到咖啡快涼的時候喝,才能品到最好的味道。她每次見到男人喝咖啡,都會說他不對。

一次兩次,他並不還嘴,但是到了第十次,他終於忍不住,兩人開始爭吵。仔細想想,咖啡的溫度是什麼大事呢?誰願意什麼時候喝,就什麼時候喝,愛怎麼喝,就怎麼喝,有什麼必要強迫對方做不喜歡的事情呢?

但是後來我明白,因為他們生活中對彼此(尤其是女方對男方)有如此多的不滿,以至於任何一件小事都被她用於指責男方和發洩。 

我還有一個朋友吃素,她去相過幾次親,男方條件都不錯,但是她全都拒絕了,因為她發現,當他們知道她吃素的時候,明顯覺得她有些麻煩,因為能點的食物種類彷彿受到了限制。

她解釋說,其實不必麻煩,她吃沙拉或者大拌菜都好,肉他們可以照點。但是他們卻顯得很受限制,大部分人覺得“吃點沙拉怎麼算吃飯呢”,於是非要勉強著點出素菜來。

她後來和我說:“如果一個男人不相信我能照顧好自己,他自然不是我想要的人。我不需要男人把我當小孩子哄,也不希望他們感到自己需要為了我而犧牲什麼。我理想的關係是兩個人平等而自由。那些嫌我吃素帶給他們麻煩的人就更不用提了,如果一個人連我對食物的選擇都不尊重,他還能尊重我什麼呢?”

 

餐桌上的關係,通常也能對映我們現實中的關係,小小的細節,就能告訴我們很多。

 

我們與食物的關係,反映我們與生活的關係

食物帶給我們身體所需要的養分以及感官所需要的刺激和滋養。很多不享受食物的人,也不怎麼享受生活,他們要麼經常抱怨,總是感到不滿足,要麼對自己有很多規定,給自己定了很多工。至少可以這樣說,那些不感恩食物的人,很少感恩生活/生命。

我的朋友Jack曾是一個冷漠的工作狂,他從不在意吃什麼以及怎麼吃,經常邊走路邊啃一個三明治。他覺得任何事情都浪費時間,只有工作最重要。後來Jack生了病,事業也遭遇瓶頸(他一直單身,所以被女友甩了的情節還沒有機會出現),他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忽然感歎,既然人無論如何都要走,為什麼要那樣逼自己呢?

反正他之前攢了不少錢,也不急著回去工作,所以病好之後,他開始看書練字,花很多時間研究美食,每一口飯都要嚼40下。我們一開始都嘲笑他,還打賭說他絕對堅持不了兩個禮拜。

沒想到Jack真的完全變了一個人,他比原來溫暖很多,平和很多,輕鬆很多,還會主動把朋友們請到家裡做飯給大家吃。他說:“我現在覺得,能活著就很好。我珍惜每一口空氣,每一粒糧食,每一份關係。我將盡我最大的努力去回報生命,但不是用我原先的方式。原先我只是一個機器。”

我們經常發現,那些吃飯快的人,傾向於不太有耐心。而吃飯慢的人,也不怎麼容易著急。我們對待食物的節奏,通常也是我們生活節奏的縮影。

食物承載著我們的愛與記憶

食物有的時候也代表愛。很多人失戀之後就會暴飲暴食,要說缺的是食物嗎?缺的其實只是愛罷了。

當我們內心裡缺一些東西,就總想要用其他方式去填補。靠什麼呢?靠食物。還有那些厭食的人,你發現他們拒絕吃飯,有時候其實是因為拒絕生命中的某些東西,希望能夠擺脫。

那些樂於分享食物的人,也樂於與人分享其他的幸福與歡樂,因此總是能夠得到更多。而那些吝嗇食物的人,通常也很難慷慨地愛。

我的一個好朋友說他的太太特別好吃,感覺像是有三個胃,前菜比別人吃的都多,主菜可以點兩份,而且每頓飯必吃甜點(還不胖!)。誰和她搶吃的,她就和誰急。直到有一次,他發現她把最愛吃的巧克力蛋糕分給了他一半,那時候他就確定這個女人愛他了。

 

食物也記載著我們的回憶。很多人離家多年之後回到原先最愛去的餐廳,發現還是兒時的味道,甚至會淚流滿面。讓我們淚流滿面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所喚醒的記憶。

同樣的食物,跟所愛的人一起享用,和隻剩下自己對著菜碟,是完全不同的心境。很多人靠吃東西發洩情緒,希望藉此能夠忘記一些想忘記的。食物不會讓我們忘記,食物隻會讓我們記得。

 

食物為我們提供了太多太多,它是我們的支援,我們的滋養,感恩食物,它帶給我們的,是人生永恆的味道。

就像有人說過的那樣:“想送你回家的人,東南西北都順路。願陪你吃飯的人,酸甜苦辣都愛吃。想見你的人,千山萬水都能趕來。”

作者 | 黃騏國家首批認證薩提亞家庭治療師,兩性情感諮詢師,女性魅力導師,心理治療師,海靈格中文翻譯。擅長處理情感關係、家庭關係、軀體症狀。

主播 | 熙龍,我用聲音,擁抱你。微信公眾號:聲優工作室。

今日話題

親愛的朋友,最令你懷唸的一頓飯是什麼,那個陪你一起吃飯的人,還在你的身邊嗎?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們的故事。

你還可能喜歡看(點選標題檢視):

關係問題都是因為懶,心懶也是一種懶 | 德芬

無論經曆什麼,都應該用最好的姿態去生活

《白鹿原》:女人到底該擁有怎樣的愛情

轉載請註明出處。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