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評論員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桂香撲鼻的愜意裡,在疏影橫斜的畫卷中,人們吃餅賞花、拜月賞月,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一輪懸空皓月,盛裝著中華民族延綿千年的情感、審美、哲思,盛滿了中國人對故土的依戀、對美好的嚮往、對幸福的追求;在這具有特殊儀式感的節日裡,人們以詩明志、以物寄情,讓一塊看似平淡無奇的圓餅貫連歷史與現實。

中秋佳節,在每個中國人的情感世界裡有著非同一般的分量。從仰頭望月的吟詩作唱,到“拜月壇”“望月樓”之類的古存;從“迎寒”“祭月”的古老社制,到固定為國家的節日;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個人思緒翩躚,到“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的群體儀式感,鮮有哪個民族能像中國人把月亮的意象演繹得如此深邃。

天上圓月,人間團圓,人月兩團圓的意境,是中華民族追崇的人倫境界。作為文化基因的紐帶,中秋節承載著深厚的親情、故鄉情,更承載著濃濃的家國情。它以家庭為主體,寓意闔家團圓;以共享為福祉,寓意民為邦本;以和諧為基調,寓意國運昌盛。“月是故鄉明,人是家鄉親。”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出訪期間與當地僑胞話中秋、訴鄉情時,道出了他熾熱的同胞情懷、家國情懷。

中秋的傳統之“脈”,有著中華民族精神之風、民族之根、文化之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作為傳統節日,中秋節是時光積澱起來的珍寶,是文化基因的表徵,是融入民族血脈的文化音符。正因為如此,它並未隨著時間沖刷而被掩埋於歷史墟土中,這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之美,更是標註文化自信的刻度。

中秋之美,也存在於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對精神境界的追求。在社會轉型、價值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依然是我們不變的追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依舊是我們魂系一處的共同價值。以家為思懷的原點,讓傳統與現實對接,從傳統文化中吸收養分,助力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這是中秋在當今時代的價值所繫。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讓人憂心的是,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一些傳統的節日習俗漸漸為人們所遺忘,甚至在不少年輕人看來,中秋節的意義似乎只剩下月餅以及那難得的幾天假期。對傳統節日的“淡化”,讓節日蘊含的詩意與情懷日漸式微,這不是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應有之舉。

“月到中秋分外明”。在年復一年的邀約裡,無論身在異鄉,還是陪伴家人,無論今晚夜色會不會月華如水,中秋佳節,都會因我們每一個人的真情堅守而意蘊綿柔。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