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的第二個週日為母親節,子女們都會為母親送上一份節日的禮物以表孝心,同樣商家也會在此時推出各種母親節促銷活動刺激消費。母親節來臨之前,不僅傳統禮物如鮮花、衣服等銷量大幅提高,不少子女更是高消費,為父母精挑細選送去祝福,節日還沒到,“孝心消費”已經極其火爆了。(5月10日 《齊魯晚報》)

“母親節”也是一個舶來的節日,這個節日這些年慢慢地開始火起來,讓它火起來的,實際上仍然是消費主義的驅動在起作用,商家利用“孝心”進行情感營銷,而子女們因為平時陪伴父母的時間太少,也樂得在經濟上進行相應地補償,這也是為什麼節日還沒到,孝心消費就已經火爆起來的原因。

其實這些年來,除了消費主義下的節日效應,更多的時候我們把母親節這樣的日子過成了一場“秀”,例如平時對父母各種不耐煩,電話都難得打一個,母親節這天卻拼命在微博、微信這樣的社交平臺上大秀孝心、大把抒情,以為這種做法會感動世界,殊不料實際上只感動了自己,也難怪有人評價這不過是一種廉價的內心展示,與感恩沒有絲毫關係。

母親節的設立初衷與內涵,乃是希望以這一個節日來紀念和歌頌母愛,同時要人們以實際行動將感恩之情落到實處。從這一出發點來看,當下人們在母親節這一天所表現出來的浮躁、敷衍、大打商業牌來表達感恩,都完全背離了它的初衷。這既有消費主義佔據社會文化主流所帶來的影響,也有人們對真正的孝順與關愛之理解日益弱化的原因。其實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孝”的提倡和內涵解讀都可視為一種行動指南,如《論語》中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段著名的對話中,孔子對“孝”的定義儘管簡單卻又難以做到,說白了,意思就是:幫著做事或給父母豐美的飲食都不能稱之為孝,孝順最難的是在父母面前始終和顏悅色。

我們不妨對照一下,在平日裡,對母親的關愛有多少?有沒有做到始終和顏悅色?對母親的關愛究竟是出於內心自覺,還是為了彰顯孝心而勉強敷衍?曾經有一所大學做過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的主題是“你對母親瞭解多少”,結果在500份問卷中,71.8%的大學生不知道母親的年齡,67.%的大學生不知道母親的生日,還有少數一些人對母親“一無所知”,其實不僅僅是大學生,社會人群中也有不少人對母親的基本情況都不清楚。如果沒有從點滴做起的孝順行動,那麼每逢母親節便高調“感恩”的做派,確實就成了道德壓力下的一種應付和虛偽。

節日應該有更多的人文內涵,而不僅僅是一次情感“秀場”的狂歡,或者是一次商業、消費的席捲。對母親表達感恩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但最好要真正地用心,而最重要的是在平日裡也能始終像慶祝節日一樣,對母親和顏悅色、高調“示愛”。

■本報評論員 張英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