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感恩源頭珍惜擁有的提醒

記者|莊睿庭  圖|莊睿庭

(民間傳說)在春秋時代,晉獻公的兒子重耳,因驪姬之亂而流亡國外,在逃亡期間有一次糧盡援絶,重耳暈眩無力,此時有一位輔臣名叫介子推,割下腿上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重耳食用,史稱「割股奉君」。19年後,重耳成為晉國的一國之君,即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當他論功行賞時,卻獨漏了介子推,但介子推不願邀功圖賞,隨即攜母隱居山中。有一天晉文公看到了介子推的追隨者憐惜他而寫的書信:「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息,終不見處所」,這才驚覺自己忙於國事而疏忽了介子推,於是派人召請介子推回來,但介子推淡泊名利執意不回,後來有人獻計放火燒山,企圖逼出介子推,但無法預料的是介子推抱在一棵柳樹上死去,晉文公看到如此忠心耿耿的人卻慘死,內心悲痛萬分,為了悼念他,遂下令介子推忌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起源。

古代清明節不如寒食節重要,寒食節主要習俗為掃墓、踏青、禁火、吃冷食。掃墓起源始於帝王將相「墓祭」,後來民間倣傚,在宋朝以前,清明只是一個附屬在寒食節中的節日,但在宋代以後清明反客為主,寒食掃墓習俗漸移至清明節,而上巳節相關習俗也納入清明節,傳統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相距甚近,三相結合成為一個重要節日,即清明節。節氣與民間故事的結合,譜出一段精彩的由來。

每到清明節就會進行掃墓、祭祖、旅遊的習俗,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為漢族四大傳統節日,國民政府把清明節這天訂為「民族掃墓節」舉行祭典,1972年將「民族掃墓節」訂為國定假日。掃墓祭祖,是我國「慎終追遠」的美德,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及感恩,透過掃墓祭祖的活動,提點人們孝順的心及不忘本的初衷,謹慎守禮,恭敬虔誠,最重要的就是時時保持一顆感恩的心。

更多精彩深度新聞資訊請點入 K5news新聞網:www.k5news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