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家庭就會有關係,核心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由這兩個核心關係外延出來的婆媳關係,翁婿關係,姑嫂關係,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關係,多多少少總會給處於關係裡的人帶來困擾,困擾升級了就是矛盾。

而所有矛盾的源由都來自於,每個人的主要精力都花在了別人身上。你“操心”我的事,我“操心”你的事,結果誰的事都沒“操心”好,自己的事也被別人“操心”歪了。

換言之,就是自己不好好關注自己,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反而要越過界限去指揮別人,若不能完全瞭解體會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所有的經歷,就很容易用“一己之標準”去要求別人,狹隘的標準就容易給人評價壞了。不是人家答題答的不好,而是你的評分答案錯了。

比如千古難題“婆媳關係”,兩個沒有血緣關係,沒有共同愛好,生活背景的兩個女人,你要求他們相親相愛,搞拉拉模式。大多數普通人做不到啊。

最好的相處模式是,我把你當做長者來尊重,你把我當做成年人來看待。各自和自己的另一半經營好自己的夫妻關係,各自和自己的子女處理好親子關係。最多有經驗可以分享一下,不必教訓對方該怎麼做。畢竟一個是活了五六十年的人了,你讓她去怎麼改正;另一個是比法律規定的成年人還多長了好幾年的成年人,你把她當小孩去教育似乎不太合適。特別註明:“翁婿關係”,“丈母孃和女婿關係”同樣適用上述解釋。

80後90後這代已經很少有兄弟姐妹了,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80後90後的孩子們很多就會又面臨手足關係。雖然是一母同胞,也不能保證兄弟姐妹間的成長環境,教育環境完全相同,即使相同,也不能保證他們的性格和人生際遇都相同。

既然出生順序都不同,何必要求你的兄弟姐妹按照你家的生活方式和標準呢。這句話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實際上很多人都在踐行這個匪夷所思的理論,大到買房置業,教育孩子方式,小到你家窗簾顏色還有鞋子擺放位置。也許建議是好建議,但也許並不適合對方的生活方式呢?偶爾的提醒是建議,經常的建議就是控制了。

再外延出去,七大姑八大姨的關係,你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生了一個什麼時候生二胎;你工資多少,為啥從沒上大學的高中同學賺的比你多;你給你妞居然報了那麼多課外班,女孩花那麼多錢幹啥。等等等等。

聽過一個最奇葩的親戚泣血的建議:你直接試管生個男孩吧,以後就沒有壓力了。好像試管嬰兒跟種一盆花那麼簡單。他們用他們的世界觀,方法論給你指明瞭一條康莊大道,用眼神也要把你揪到正途上來。把自己當做英明的救世主,看不見自己身後的一地雞毛。

其實所有的關係裡面,即使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它是一個整體,但不是兩個黏合在一起的人,還是兩個個體,不然怎麼能稱之為關係呢。這是處理所有關係應該有的認知,這是一個大的前提。

既然兩個人是個體,就要守好各種關係的邊界,一個蘿蔔一個坑,不在自己坑裡好好待著,跑別人坑裡自己也長不好呀。

另外,很多矛盾的開始都是打著愛的名義,我們表達愛的方式就是把對方看做一個“生活意識均不能自理”的人,生活上給你無微不至的關注,伸個手都覺得你怎麼可以自己拿杯子去喝水,放著我來。你的眼珠還沒動,都會給你指明思考的正確方式。

所以想要處理好各種關係,也只需要記住:尊重對方是一個獨立的人,有時候人家不僅是個獨立的人,還是個獨立的成年人。獨立的成年人不按照你的標準,這不是最正常不過的嗎?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