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是一個熟人社會,那熟人社會的特徵,最主要的一個就是相互之間事熟悉的,而這種熟悉,往往都是有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而這種血緣關係,很大程度上是要靠人情關係來維護的。

但凡事都得有個度,過之則不及。我自小生活在城市,對農村生活極為陌生,只有若干年前隨老公回四川過年 ,體會過農村有多重視人情往來。那段時間正趕上殺年豬,隔三差五還有人慶生日,這種“大日子”逢請必到 ,

逢去必不會空手。那時候禮不是很重,一包紅糖、一塊布料、三元或五元錢,都拿得出手而且很體面。去吃酒席的則是家裡有多少人去多少人,而且是從中午到晚上整整吃一天。我們一大家子總共八個人,那麼多張嘴送禮卻那麼少,浩浩蕩蕩的隊伍總是令我心生不安。但是去了以後才知道自己想多了,那裡民風淳樸、待客熱情,我一個外來人被待若上賓盛情款待。

一直說,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其實筆者想,大概有人的地方都是這樣的吧,可能是有的地方表現不明顯而已。像花錢辦事這種事情,大城市可能被消滅了很多,但是在小地方,還是非常多的,有熟人好辦事,這是大家都瞭解並且預設的潛規則。而且大概也沒辦法完全消除。

所以,在這樣的前提下,人情往來就非常重要了,越窮的地方越是這樣。當然啦,這不是一個好現象,因為人情往來進一步發展就是賄賂、貪汙。

其實從人情往來支出的絕對值(均值5600元左右/每年)來看,絕對值並不高,很多城裡家庭的年度人情往來支出甚至都高於這一均值,但是農村家庭的年收還是跟城裡家庭略有差異的,所以這也導致了農村家庭人情往來支出佔比較重。

由於家庭年收稍微低一點,所以當人情往來支出頻繁之下,其佔比就相對較高了。事實上,城裡家庭每年的人情往來支出不會低於6000元/年這一標準的,城裡和農村的區別在於:城裡單筆支出會重一點,但是涉及的面很窄,僅限家庭男女雙方的直系親屬,以及單位相關區域性的人和事,不會將面拓寬。

總結一下,農村家庭人情支出佔比高度1/6一方面是因為人情支出頻次較多,另一方面則是農村家庭年收整體基數偏低。

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但這需以真摯和尊重為基礎。任何面子心理、攀比意識,顯然都逾越了交往的初心,容易催生人際關係的負能量。正因此,既要勇於對變味的“份子錢”說不,更應從自己做起,不製造虛偽的“人情債”。惟其如此,“人情”才能跳脫世俗的窠臼,迴歸真實的本色。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