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的時候,我總會拿著媽媽給我的一塊五毛錢,然後到街邊的小攤上買油餈吃,那種味道我至今還懷念著……

直到我遇到娥姨一家人,那像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吃回了小時候的味道……

前記

鵝姨一家在增城的西山村做油餈(客家話叫木柴頭)已經有差不多30年了,最早是她老公開始做的。他從1986年開始做的只是蛋散,直到和鵝姨結婚後,兩個人才開始做起了油餈。

我們來鵝姨家的時候,已經是下午2點多了。然而她們卻才剛開始吃飯,鵝姨說,臨近過年訂單數量多了,所以有點忙晚吃飯了……

問起他們為什麼會想到做這個的時候,他們的回答都是說,因為自己的父母那輩是做這個的,這門手藝不能後繼無人,所以才幹起了這一行,而且一干就是30多年了……

龜龜看到一個屋子裡有十多個人,她們都在忙著各自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任務,分工明確,絕對不會凌亂。

30年手藝 — 獨特的味道

做油餈的首要步驟就是,擀皮。負責擀皮的是鵝姨老公,他說,以前都是靠手工擀皮的,如今有了機器,就比較輕鬆並且做的分量也多了。

他擀出來的油餈皮每一張都是同樣大小,同樣的厚度,而且真的很薄,薄到幾乎能透光

接下來就是油炸了,油溫控制好之後,鵝姨迅速把一片片的餅皮放進油鍋中,這個手速沒有一定的經驗肯定是做不上來的。

炸好的油餈就可以盛出來放涼了,要不是親眼所見,你是肯定不知道這個薄薄一片的餅皮竟然能炸出一個油餈出來。

娥姨憑藉著足夠的經驗,把每一個油餈都炸的金黃金黃的

油餈炸完之後,接下來就是裹糖了。娥姨說,這些糖漿都是自家熬製的,就是用白糖和麥芽糖,絕對不新增其他的東西。

上完糖後的油餈顯得更金黃了,油餈被糖漿滿滿地包裹著,看得我都流口水了。

龜龜告訴你,油餈上的糖多到可以拉絲的,想要多長拉多長,這真的是喜歡吃油餈的朋友們的福利的呀!

油餈的最後一部就是裹粉,炸好的油餈要裹上細膩的熟糯米粉。

因為油餈裹的糖漿比較多,因此裹上一點熟糯米粉,這樣吃起來就不會那麼膩口了。

同樣的製作方式,不一樣的味道

弄完油餈,鵝姨就開始準備弄蛋散了,其實蛋散的製作方法跟油餈的製作方法是差不多的。

在做餅皮的時候,要在餅皮中間切幾個刀口,方便捲起來做形狀。

熟悉的手法,一下子就卷一個,然後一個個整齊的擺好,方便油炸

這一盤剛卷好的蛋散,整齊劃一,估計治好了一大批強迫症患者了吧。

蛋散一下油鍋,立即散開,然後膨脹起來,炸好的蛋散應該有20cm長

並且這個蛋散真的好脆,脆到一掰就碎

工匠精神 — 鵝姨的故事

鵝姨說,他們每天早上6點多就會起床準備,然後只做一袋粉(25KG)的量,這樣也都會做到晚上9點多10點。

因為能力有限,況且還要保證質量,所以在每一道程式都會嚴謹對待。這些不完整的油餈蛋散,都會裝起來送給客人嘗試,而出售給客人的一定要是完整的。

鵝姨堅持用柴火來油炸,只因為柴火能更好的帶出食物原本的味道,柴火對著鐵鍋持續進行加熱,更好的控制油溫。

由於娥姨對油餈和蛋散製作的認真,許多吃過的人都會認住她的味道,導致有些人都會慕名找上門來,無論等多久都要吃。

鵝姨一家每年重陽節過後就開始做蛋散,直到11月才開始做油餈。做蛋散家裡人5個左右就可以搞定,但是做油餈就要10幾個人。

因為油餈和蛋散都是每家必備的年貨,所以每年就是做臨近過年的那幾個月,基本做到年二十八就不做了

如今娥姨的女兒也會炸蛋散和油餈,但是還是做不出鵝姨的那種味道,所以他們擔心這門手藝在某一天會消失掉

曾經在那個年代輝煌一時

現在看起來卻不大值錢的手藝

卻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如今懂得這門手藝的人或許只有老一輩了

希望這篇稿被朋友們看到後

能珍惜這門逐漸消失的傳統手藝!

畢竟,今天還能品嚐到這種純手藝的出品

實屬是一種小確幸!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