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讀 16 · 新北京人》釋出預售訊息之時,我們向讀者們發出邀請,希望更多人能來講述他們的北京故事。在那以後,後臺收到許多留言:有些人是在這座城市居住多年的“老北京”,有些人剛剛定居此處想要打拼一番事業,有些人曾因旅遊等原因在這裡短暫停留過,也有些人從未到過北京卻始終牽掛這座城......今天我們摘選了部分留言。在他們的講述中,你是否也瞥見了你的生活的影子呢?

▲ 《單讀 16 : 新北京人》封面

“那些衚衕,細膩地撐起巨集大的城市結構”

@何必五湖中

30 年前初到北京,我還是個中學生。那時的北京是寧靜與喧鬧並存的。寧靜的衚衕與院落,喧鬧的街道與市場。兩者涇渭分明,如油和水互不干涉。往往,在寧靜的衚衕散步,猛抬頭,已是喧鬧的街市。我喜歡那時這樣的北京。街市如血管,生機汩汩;院落如心臟,平和有序。特別是那些衚衕,細膩地撐起巨集大的城市結構。

“帝都的稱謂也不知從何而來,可以肯定的是它增加了人與人的距離感。”

@vincent.lee

歷史的車輪載著我們每位身在帝都的人,衝向遙遠未知的將來。也不知從何而來帝都的稱謂在很多人心中替代了北京的稱呼,我不知道緣起在何處,倒可以肯定的是別樣寓意的稱謂增加了人與人的距離感。城裡人與城外人,城中人與城中人,甚至過去所說的四九城被大家替換感念為幾環裡與幾環外。城市在已幾倍於我們預期的發展速度,蛻變出我們無法接受的高速增長。北京的城市輪廓變得越發模糊,和國內其他地方一樣,數不清的標誌性後現代建築直接撕裂了我對北京故鄉的原有記憶,當北京遊樂園從 80 後的視線中消失之時,小夥伴們奔走相告也無法追上它逝去的步伐。更不用提天橋和前門、大柵欄的改造,成為每位老北京心中永遠難以撫平的傷疤,看似整齊劃一的規劃之下,城市缺乏原有的生氣,沒有市井文化的城市又怎麼能哺育生於斯、長於斯的人們呢。過去的我很自豪說自己是北京人,現在的我很膽怯這樣表達,不為別的,連衚衕都所剩無幾的北京姑且就叫帝都吧,好在還有貴氣在。但別忘記了,那些虛頭巴腦的稱謂也換不來老北京一碗地道的豆汁。好在新北京人的加入帶來了更多的活力,但地域文化和生活境遇順帶而來的衝突就無法避免,其實並不存在孰是孰非的問題,北京原本就是包容的,機會也多過很多國內城市,人口遷徙也就順理成章了。不過城市管理需要智慧,不是簡單粗暴!大家一起努力吧,可嘆了被高樓替代的衚衕,再也無法復原了。

“房東老太太,人特別好” 

@古道

一五年的暑假在北京一個月,租的房子在南四環,房東是個老太太,人特別好,每天出門都能看到她在巷子口穿著白色的背心拎著小馬紮揹著手拱著腰跟一個個去上班的年輕人打招呼,提醒注意安全,傍晚回來時候她也在那裡,每天都毫無意外地問一句:回來啦!在北京當是體驗暑期生活,兼職了一個月,最深刻的感覺是,你去兼職,老闆啊主管啊甚至是帶隊的,都很尊重你甚至關心你,累了讓你歇會兒,渴了問你喝不喝水,時不時讓人倍覺溫暖。九月份離開的時候,我把屋子拖了好幾遍,老太太說,我也不會說啥,就祝你一路順風吧,好好學習啊。我說好,我下次來北京,一定來看您。下一次,哎,這都好久了,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麼時候。

“每次坐地鐵我總是想給大家唱支歌,講個笑話”

@ydc

我生長在包頭,當初為了支援包頭建設也有一大批全國各地的移民紛至沓來,有幸在成長的那幾年裡享有著良好的城市資源,但世事變遷。如今中國中小城市的優勢越來越小,集大成之力精英聚集的扛鼎之地也唯有北京,所以這幾年總喜歡往北京跑,或許只有大城市才會給慾求不滿,試圖改變的人予以接納讓其尋得解脫,每次坐地鐵我總是想給大家唱支歌,講個笑話,給沉悶的車廂和冷凝的氣氛帶來些許舒緩和歡愉,這就是我對北京最深刻的感受。但我想這正是邁向卓越的一個跳板,和很多偉大的城市一樣如今的北京也在形成一種完善的體系,積極向上,沉著發力的城市氛圍勢必要成為現世中的理想國,也會成為每一箇中國人心之所向的地方。但話又說回來,不管走到哪裡,人終究要面對自己,和自己對話,城市只是供應你生活的一種方式。願每個人都能過上屬於自己的完滿人生! 

“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溫度”

@HJ_August

2014 年 9 月 16 日,為了看我最喜歡的明星,當時大二的我從洛陽,帶著演唱會門票,往返動車票和 100 塊錢,孤身一人第一次來到北京。給我印象深刻的是,看完演唱會,回去旅館的路上,由於出錯了地鐵口,凌晨 12 點,一個人站在寬闊的馬路上。由於交完旅館押金,身上也沒有多餘錢,準確來說,還有可以坐公交回去的 3 塊錢。顯然那時已經沒有可以回去的公交。想了想,便伸手攬住一輛出租,是個北京老大叔,詢問是否可以微信轉錢給他,他大手一揚,透著北京人的豪爽大氣,“沒問題”。坐上他車,凌晨 1 點到的旅館。在微信支付寶還只是停留在給熟悉的好友發紅包時,這位北京老大爺,讓我體會到北京這所大城市的包容和信任。雖然第二天早起,凌晨 6 點的街頭,已經人來人往,但是快節奏和大城市,絲毫沒有把我嚇得唯恐避之不及,因為,在前一天凌晨,我已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溫度。

“一意孤行,走上了職業藝術家的道路”

@木石

2010 年,十八歲,第一次來北京。準備在北大開始自己的旁聽生涯。未幾,被父親召喚回家。在家鄉小城做臨時工,每月工資六百塊。 2013 年,二十一歲,再來北京。成為人民大會堂的服務員,工作是洗碗,興趣是看畫。不到半年,洗了很多碗,看了不少畫。被朋友鼓動去賣保險,掙了一些錢,感覺不喜歡,再次離職。開始賣書並學畫。再次被父親召喚回家,考取了家鄉小城的城管工作。開了一家舊書店,繼續寫字學畫。 2015 年,二十三歲,又來北京,在三聯書店工作,成為藝術區的圖書管理員。工作餘暇,又回北大繼續旁聽。半年後被女友召喚回家,結婚。 2017年,二十五歲,離婚。回到北京,住在宋莊,一意孤行,走上了職業藝術家的道路。

“總想像她在北京的生活”

@一隻臭小光

我不是北京人,也不曾去過那裡。但從 10 月 31 日開始,我急迫得想要了解北京,從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茶館》,到行者掌櫃的播客,甚至《北京摺疊》。總是在想象她在北京的工作與生活,也會幻想與她的再遇見。但我知道最恰當的做法是不去打擾,那就這樣吧。非常期待單讀的這一期,不知道這本書裡有多少她的生活。衷心感謝。

“在北京不必做北京人,這大概是她之於我最可愛的地方了”

@Aggie Cui

忘記在哪個短暫喜歡過的男生 Instagram bio 上看到過:北京好在哪呢?大概是在這裡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生活吧。最讓人眷戀的這種包容性。因為各種各樣的人,她才是北京。在北京不必做北京人,這大概是她之於我最可愛的地方了。

《單讀 16 : 新北京人》正在預售中。想知道這期雜誌有啥看點?請戳我們之前推出的內容:

卷首語:《北京看著我》

文章節選 + 目錄:《北京的日與夜》

單讀出品,轉載請至後臺詢問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關注單讀海外賬號

instagram  owmagazine 

facebook  OWmagazine

點選 閱讀原文 預購《單讀 16 · 新北京人》

▼▼這本雜誌,可以陪你過個好冬。

Reference: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