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在天

龍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常用來象徵祥瑞,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辭源》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辭海》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

龍圖騰

龍是中華文化里的主要圖騰。漢族等大多數華人自稱龍的傳人。龍也是封建時代中國帝王的象徵。龍圖騰至今約有八千年的歷史。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與白虎、朱雀、玄武並稱為四神獸。在中華古代神話傳說中,龍是神異動物,是行雲布雨的天使,傳說里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太空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

產生背景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龍圖騰產生的社會基礎。

龍圖騰形成的原因,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龍文化影響

龍文化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 中國龍的藝術形象是獨一無二的,與龍有關的種種文化現象也自成一體、獨具一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文化雖與儒教、道教和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始終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不附屬於任何一種宗教。

 

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當代,還應當發揮龍文化的凝聚作用。龍文化形成發展的過程,與中華民族的形成融合過程幾乎是同步的。在歷史上,無論朝代怎樣更迭,龍文化的傳承始終如一。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對應的地支是辰,所以有辰龍一說。 
 


老外去大陸登山又拍到龍,這次更大隻,更清楚了!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