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談中年危機,見《你feel到中年危機未?》,引來不少blog友共鳴,頗多留言。其中也有人點出,單從工作保障的角度看中年危機,看得過份簡單,所以多寫一篇,補充一下,可能令大家更加感到「我恐懼」。



先談工作,一般人到中年,升到一定位置,開始感到吃力。曾聽過一個理論,在工作階梯,總會被升到一個力不從心的職位,因為越做得好就越升,責任越來越大,工作量越來越多,何時停呢?到表現不好時,因為該位置相對自己的能力太難幹了,再不可能升職。

因此,打工仔多會停留於一個剛好被「chur盡」的位置,即「力不從心」位。剛畢業不久,總有數年、十數年摸索期,人到中年,一定到了這個位。除非成功轉營,做CEO之才,一直升上去都能駕馭,否則就會停於「chur盡」位。有時想自我降級,責任少一點,工作量輕一點,令生活平衡一點,但為了份人工,人望高處嘛。

其實升職與否,除能力之外,更要看際遇,再叻都可能時不與我,而「時不與我」的機會往往大於能上位,看看一家公司有多少senior management,同時又有多少中層,大概會估計到機會率有多少。

際遇這東西,大家在職場打滾多年的話,一定有所體會,不少地方有如看「宮心計」與「延禧攻略」,我自己都見過不少。當然有地方的確是講實力,但也有不少地方是講人事、擦鞋、運氣。曾有大佬A與大佬B爭上位,最後升了一個無能細佬C上去,因為上上司想鬥權,怕大佬A與大佬B太有能力奪權,所以升個最無能。中年遇上這類情況,可以做的事情不多。

在公司當個中層,可能是經理,又可能只是一個小組組長,未能掌握大權,又沒有獨特非常的能力,例如找生意、湊老闆、管理手段高明(上一篇有提及,這些人很值錢)。上篇都講,這情況很容易被下層取代,而問題不止於此,一般人工每年加上來,開始變得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繼續做,壓力大,無機會,但辭職不幹的話,到別處又找不回這份人工。不怎出色,不怎出名,有哪家公司會一請就請個經理級的新人呢?

這處境應該在日本更甚,因為看日劇,日本人進了一家大公司,就會做一輩子,沒有轉工的選擇似的。香港人轉工都尚算可以,俗話說「魚不過塘不肥」,但感覺上,中年以後的「過塘魚」不多,到這年紀,成為星級員工被獵頭的不算多吧。

初出來工作時,慢慢學,工作多是一個task一個task來,上司話做什麼就什麼,多工作就排隊,當然有好好attitude的年青人會有多點衝勁,但中層做成這樣的話,等著被炒吧。香港打工仔,人到中年,已經培訓到Multi-tasking,什麼都可以,遇上下屬不生性,上司又要交功課,夾在中間,壓力的確不輕。

很多時會遇到外國人,一起公事,他們的文化不同香港,有時上司或客人要求過份,他們會直接了當說"It doesn't make sense!",香港人湊老闆,有多少個能說出這句話?

畢業時,大多數打工仔都不會太怕被公司炒,因為無限憧憬,無限可能,而且到哪處都還可以由低做起,同一份人工,別家公司亦可請得起,跳槽的話,人工隨時更高吧。本來是公司的新力軍,慢慢成長,變為公司的老兵,少了心中的一團火,「由公司怕你走」,變成「怕公司要你走」。

要解決這問題,不少職場達人都會話,保持競爭力吧。若個人本身真的好學又上進,這無可口非,但若只為工作不被炒而不停進修,其實都幾悲。香港人工作本身都忙到爆,不要說照顧家庭,有時連睡覺時間都不夠,人到中年,為保工作去進修,付出真不少。

高收入會好一點嗎?我見過不少高收入的朋友,兩口子都是專業人士,但沒有好好投資理財,生活壓力仍不輕。因為很多人有高收入,就會有高支出,供車供樓,越換越大,子女讀下國際學校,到外國升學等。然後把這些生活門檻變成必要,回不了頭,於是仍要靠份工。

其實,「不知足」可謂人類天性,我都觀察過不少身邊朋友有這現象,當自己月入萬多元,總覺得不夠用,知道人家月入三萬多時,就覺得是天文數字。當自己月入三萬多,又是覺得不夠用,羨慕人家月入六萬多。當自己月入六萬多,又會不夠用,羨慕人家年薪過百萬。

拿多少人工也好,時間久了,就會習慣了,漸漸感到人工少,不夠用。大家有多常聽到有身邊朋友話自己人工高?人工太高?我大概沒有聽見過,說別人人工高就經常聽見,及後他們都拿到這份人工時,仍表示人工低,天性也。

跳出工作所產生的危機,一個方法就是創業,不過人所共知,創業需要不少精力,這正是中年人欠奉的(自己在籃球場上完全感受到)。加上,人到中年,人生經驗多了,思想上多了不少顧慮,入世後,見識過現實,見過太多失敗例子,自然不容易追夢。

家庭關鍵與環境的變化也是一個問題,想起往日,結婚前後,二人世界,甜密無比,兩口子一齊捱都有樂趣。但結婚多年了,少了一份激情,大家面對現實生活,子女成長、讀書,中年漢,自己不吃,家人也要吃,家庭變成一份不輕的責任,做任何決定都沒有從前的瀟洒。

白天被人罵個狗血淋頭,又或者被辦公室政治玩到噁心,回家看見家人,是否人人都見到一個溫馨家庭呢?向家人訴說工作苦惱,多說,家人未必明白,未必想聽,漸漸不會說,唯有自己吞進肚裡。人到中年,面對這些生活苦澀,會變得麻木。

剛出來工作,需要拿錢回家作家用,自己要還Grant&Loan,要儲錢結婚,要儲錢買樓,可能跟父母討價還價,父母還在工作,可以要多要少,有父蔭的更倒轉來幫你上樓。人到中年,雙方父母還健在的話,大概都65歲以上,變成沒有工作的長者,總希望他們長命百歲。然而,計一計,下面一對子女,上面四位長老,夫妻工作的話,兩個養八個,如果只有丈夫在工作的話,是一個養八個。當然,大家族的話,兄弟姐妹多,可以分擔一下,但給錢多寡,有時又被背後計算孝順值,煩氣。

相信大家都認為,養長輩與子女,天公地道,這裡想講的是中年壓力,尤其老人家特別多病痛,突來的醫療開支,有時壓力超大,如果不幸遇上長期病患,如腦退化症、中風、洗肝洗腎(touch wood),那種煎熬絕非筆墨所能形容。

身邊有朋友試過,他父親腦退化症,兄弟姐妹各有各忙,但也要輪流照顧父親。臨走前一年半載,久不久就被急call進醫院,無十次都八次,每次都趕過去,怕是最後一面,搞到工作與生活都亂成一團。當時愁眉苦臉的他苦笑講一句:「阿媽之前死時去得好急,現在才知道她有多錫我們幾兄弟姐妹」,聽起來都感到無奈。

以上種種都足夠大件事,中年危機可不是說笑,然而,都總能頂,再難過都可以頂。而中年危機中最大的危機,是自己的健康,中年漢大多缺少運動,體能欠佳,肥胖、三高,一旦自己倒下,頂都沒法頂。

到了中年危機之時,年華老去,人生是一條減數,人到中年,身體機能都只會向下,是不能逆轉的(除非花大量精力,如一些中年後才玩健身的成功例子),身心健康狀況越來越差,個人氣質都很難維持。

不是錢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不是投資得利就能安逸,要解決中年危機,需要全方位的人生規劃,而且越早越好,才有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