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年香港的樓價狂飇,遠超市民負擔能力,年青人被逼加入輪候公屋上樓大軍,造成輪候年期延長,以致不少貧困戶被逼住在條件惡劣的劏房,中產階級則愈住愈擠,歸根究柢,都源於樓價上升。




數據來源:差餉物業估價署

香港政府應對房屋問題,沿習過去幾十年的思維架構,偏重看成是土地供應短缺的問題,不過世界其他地方有不同的角度,採取了不同的方法,值得我們參考。
八月中,新西蘭政府宣布禁止外國人買樓(註1),有關部長說:「措施對樓價的影響有多大很難說,不過一定有,我們今天採取的行動重建新西蘭人『居者有其屋』的偉大夢想」,這是新西蘭政府對過去十年樓價升高60%的回應。

新西蘭的土地多得很,但是樓價依然飇升,顯然無限的土地供應也不能拉低樓價,因此政府認定控制樓價必須從限制與民生無關的外來炒賣着手。

六月,內地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建部”)聯同七個部委,整頓房地產市場,打擊炒樓活動,更指名巡查三十個城市(註2),為了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國家位,住建部要求各地因城施策,「建立多主體供應、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堅持分類調控」(註3),各地陸續出台的調控措施,從較早時的「五限」:限購、限貸、限價、限售、限商,稍後又增加了「新四限」:限離婚購房、限新落戶人員購房、限公司購買住房、限未成年購買(註4),總之為了解決人民的住屋問題,政府用盡辦法。

內地的土地面積比新西蘭更多,樓房建得多到沒人住,出現聞名中外的鬼城,但是樓價依然飇升,因此開闢土地和增加樓房供應不能令樓價下降的道理,在中國內地更是明顯。

參考新西蘭和內地兩地近幾個月在保障國民住屋方面的舉措,可以看到一條道理:單一講增加土地供應肯定是過度簡化住屋問題。樓價飇升是全球各大城市的共同問題,香港樓價飇升不是特例。新西蘭和內地政府採取的措施處理的問題包括:熱錢橫流、囤貨惜售、哄抬炒作等,各地政府做的是針對情況,多管齊下,因地制宜,產生調控作用。 

兩地政府的舉措給我們提示,回應人民住屋要求的政府定位起着決定性的指導作用,以政策和行動貫徹這個定位則發揮實質作用,香港政府需要深思和回應時代新思維:「樓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不應再視之為投資、投機、增值的「工具」,也不可讓信息不對稱和失效的所謂「自由市場」令樓價遠超人民負擔能力,可以做的事很多,「五限」和「新四限」是借鏡的好起點。

鼓勵香港政府跳出傳統的「土地決定一切」思維框框,多花氣力在宏觀定位、相應政策和執行措施方面,一步一步把樓房市場轉移回到市民可負擔的正軌。
新西蘭和內地的政府做得到,香港也可以。

註1     Financial Times, 15 August 2018: New Zealand bans foreigners from buying homes.  https://on.ft.com/2OFT1dv

註2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8年6月28日:住房城鄉建設部等七部委聯合開展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專項行動  http://www.mohurd.gov.cn/xwfb/201806/t20180628_236582.html

註3     人民網,2018年8月17日: 住建部約談海口、三亞、煙台、宜昌、揚州五市政府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817/c1001-30236052.html

註4     文匯報,2018年7月29日:逾40城樓控加碼 創兩年新高  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7/29/YO1807290014.htm


 新西蘭和內地房屋新措施給香港的啟示 - 控制炒賣是正道(林超英)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林超英-Lam-Chiu-Ying/129250193901719?sk=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