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文章的題目其實是一個書名,大約年半前寫了一篇《欠缺心力》,當中提到有台灣blog友寄送了三本台灣出版的財經類著作給小弟閱讀,這就是其中一本。這本台灣財經書整本都在說投資巴郡,從多角度解釋為何投資巴郡,有趣吧。



實不相瞞,小弟正與出版社洽談出版台版著作,出版社做了一些功夫,例如把初稿發給當地幾位年青讀者試看,了解他們的意見。誰知,把小弟的港版內容重編一下,大部分內容取材自《取之有道》,談及的多是心法與基礎理念,但得到的意見是。。。內容太多、太深、太複雜。

其實,《取之有道》算是非常之淺白易明,內容著重啟發讀者。曾經有讀者指看了數遍《富爸爸 窮爸爸》仍是一知半解,但看過小弟著作後就明白多了。我想,小弟的著作大概比起淺白的《富爸爸》更淺白吧。但原來把這著作重編至台灣,會被讀者認為是太深,這的確有點意外。

感覺上,台灣的財經著作一般沒有香港般艱深,這可能要迎合台灣讀者,普遍財商可能比香港讀者要低一點,始終香港更資本主義、更金融世界、更貧富懸殊、更多老千搵食,遇得多騙案都會學精吧。平日聽網台,由移民台灣多年的香港人主持,台灣人給我的感覺比較純情、簡單,少一點陰謀,多一點感情。當然,這只是我的感覺,未必正確。

到底台灣那邊出版的財經著作普遍程度如何?我不知道這本著作能否作個代表,但它的程度的確不算高。舉個例,書中有40多頁在教授如何開戶口、如何填寫W-8BEN form、如何買賣美股,並且圖文並茂。我在想,若香港財經著作夾雜這些篇幅,讀者會如何想呢?

這還不止,書中又用30頁討論巴郡頭15間投資額最高的公司,每一間都談一談,貼上一些資料。之後再用30頁討論巴郡所投資的行業,又是逐個行業談。更花篇幅談論巴菲特與芒格的性格為人,全書只得230頁,感覺內容實在談不上豐富,有點把長篇大論的內容硬塞進去。

而且內容有時簡單得過份,若讀者對著作內容照單全收的話,這就有點危險。例如其中有一篇章談到投資巴郡後,預計30年後的回報如何。作者指巴郡過去50年的平均回報為19.4%,按此預計保持大約18%,維持30年的回報相當驚人。

有幾點需要注意,首先,巴郡近年回報比起早年回報低得多,近10年的回報率大約只有平均10%,巴菲特都提過這是規模太大的問題,適合而又對整體回報有效果的投資項目不可能像從前的多,一直下去,回報會越來越低吧。還有,巴菲特與芒格年時已高,巴郡的高增長可謂沿於他倆的智慧,巴菲特已表明往後巴郡有機會買入被動式指數基金,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檢視巴郡未來回報時要注意。

然而,從這樣一本簡單的著作中,也嘗試找找寫得不錯的部分。始終,一本著作的價值,很大程度取決於讀者,讓我做個好讀者吧。

作者提到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就是於投資組合買入1/3巴郡股票,其餘資金再選一些優質股,他認為如果選股策略好的話,這可以借力打力,擊敗巴菲特。

我覺得這有點像近年時興的Alpha投資法,其中一種操作方法是投資者可先買入追蹤大市的被動指數基金,再把額外資金買入當時指數內最牛的一些股票,加大其比重,希望升市時幅度更大,跌市時又有指數頂住,進可攻退可守。

另外,作者提到一個散戶買進策略,頗有趣。由於美股可逐股買,他建議投資者可以分12注,作3年買入,即每季買入一份巴郡股票。把投資買入期拉得這麼長,主要是希望可以避開低谷,因低谷一般只會維持一年,例如2001年、2003年、2008年,如此長年期的分注買入,遇上低谷時,心理壓力會少得多。

其中有章節提到巴菲特的為人,一向誠信至上,謙虛為懷,當中有一段巴菲特的說話很有意思,「我們承受得起虧損,即使是很多錢;但承受不起信譽的損失,即使是一點點信譽。」

看完這句話有點感慨,有多少人為了錢,沒有取之有道,設局騙小股民的錢,騙年青人的錢,連公公婆婆的積蓄都騙過來,然後富甲一方地住豪宅、開跑車、品嚐著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