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youtube聽畢多集的《股票財技教室》影片,這是電台節目的錄音,談及很多財技派的知識,大家有興趣不妨上youtube搜尋一下。再加上看過周顯的《財技密碼》,今天把相關點子雜亂地記錄一下,方便自己閒時回看。

什麼是財技?

財技的定義,透過三方面去達至目的,包括財務會計、商業法律、市場學。目的很多時都是金錢,但又不一定是為了金錢,可能為了提升公司形象,也可能為攤薄其他股東,目的可以有形的或者是無形的。

操作上有分黑、白、灰地帶,所指的是合法與非法。下面會說一些合法的財技,不合法的則比較低級,例如把公司現金不法地轉到私人戶口。灰色的包括大股東出售資產予公司,以專業人士出一份「合理報告」,以「合理價」作交易,由於大股東要出售資產予公司較多限制,所以大股東可能以第三方間接出售,又把所得資金「洗」得乾淨才入自己袋,這操作就可能算「灰」,而偏「黑」了。

高鐵超支,港鐵公司派特別息,政府所獲派的金額與工程金額相約,這是合法的財技,一邊派息,一邊就作融資安排,透過財技以達至所需融資目的。


殼股

近年尤其內地資金活躍,港股有不少賣殼活動。賣殼乃空殼公司易主,賣殼有很多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有不同考慮。

簡單全購賣殼,直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最簡單直接。當股權超過三成,需要啟動全購,新股東需以全購價回購所有股東股票,這方法對大小股東都公平。當然,新主亦可以按多個人頭來持有,不用啟動全購,減低新主的財務壓力。

抵押貸款賣殼,也很簡單直接,以這方法賣殼,新主不用出名,因為沒有轉名,亦可以逃避上市規則,亦少一點財務責任,抵押價與殼差應該差不多。投資者可以找到蛛絲馬跡,留意可看一些平日很少做抵押人,突然去做,可能有點蛛絲馬跡。

配股,透過大幅度配股給新股東,使原來股東的持股大幅沖淡,以達至新股東有操控權。這方法對新主來說,成本很低,基本上不會輸。對舊主來說,又無收錢,拿不到殼價,又被沖淡,不化算,不過一般這類操作會引入名人效應,可以幫助炒高股價,事後在市場出售獲利。散戶則可以憧憬有名人效應,不過有相當的賭博成份。

炒殼也有兩個時段,一個當然是於轉手之時,還有一個於轉手後大約兩年左右,因為上市規定,兩年內不能有重大事項,例如資產變化超過百分之一百,由於殼股資產一定不大,大股東有所動作都會觸發這規條,後果這就等如要以新上市方式的嚴格標準。買殼的原意就是想逃避新上市的程序,更可能因為一些項目不能達到相關標準,所以一般新主都會等待兩年後才有所動作。基本上新主花這麼多錢買個殼回來,總會有些搞作的,有些投資者就是研究這個轉殼後兩年期,回報率也不錯。

早年內地停止IPO活動,使香港殼更熱炒。早幾年,內地殼價比較貴,10多億以上,香港殼才五六億,加上發生了內地國美電器主席例子,原來在港股上市的資產並沒有被沒收,因此不少內地富豪都希望來港買殼。阿里巴巴以現金買公司可換股債入主了兩家公司,付錢後,錢又可以留在公司,令富豪們都想效法這操作。

聯交所並不喜歡這些賣殼活動,因為違反上市原意,如公司要上市,應好好營運再符合相關規定去上市,不應以買殼手段。近年為遏止買殼賣殼活動,主要發了幾招。

第一招以交易後成為現金公司作理由。第二招,注入資產而非現金,由於交易後公司的業務為全新業務,定性為反收購行為。第三招,上市公司在交易後沒有足夠業務運作,原有業務以實業分派給原有股東,有如在賣之前「殼肉」分離。這情況出現可能是因為新股東不想要舊業務,又可能不懂經營舊業務,又可能舊股東對舊業務有感情,令全購價下調。

以上三招,最終都需要新公司的資產以新上市方式接受審批,這就使賣殼活動失去意義了。

供股

不同供股操作的資金成份不同,供股的目的分為很多種,會化出很多種形式。供股權的價值並不會無中生有,其價值來自主股,所以正股價值會因供股而即時減值。

供錢,九成供股都是供錢,一般來說是因為公司需要資金,大股東所供的比例又不想太多,如果大股東佔比很高,供股所出資金多數由大股東出資,這是沒有效果的。若目的是供錢,供股條件多會提出折讓,而且供股比例較少,吸引小股東。

供乾,希望透過供股令股權集中於大股東手上。利用非常愚蠢的方案,令小股東不願參與。例如,沒有折讓,甚至比市場更高價格,供股更有7至10日沒有股票在手的風險,一般小股東自然認為不如在市場買實股也不會參與供股,之後透過自己或大股東包銷,增加比例。

配股,向第三方配售股票,原來的股東並沒有機會參與。配股在交易所的限制較多,折讓也較多。供股相對公平一點,因為大小股東一樣有機會參與。

供大,如果大股東要向公司注入巨大資產,可能會選擇先供大公司的市值,方便注入資產。

供賣殼,亦可以供減持,這是透過供股去作轉讓股權的動作。近日有線電視就是透過供股操作,成功把公司易手。


送紅股

送紅股只是花招,印出額外股票再按比例發給現有股東,其實是多餘之舉。有些更合理的原因,例如中華煤氣多年來發紅股為減低股價有政治考慮。送紅股亦有機會方便大股東炒賣,因為股價在除權後降低了,紅股又未到手,大股東炒高炒低,小股東也不能買賣紅股部分。


拆股與合股

拆股就好像打散銀紙,一張100元紙幣換作五張20元紙幣,當中需要手續費用。目的可能是令股價細,方便炒賣,好似騰訊也曾經一拆五,否則現在千多元一股,不利小股東買賣。另外,不少散戶也偏好「毫子股」,如果股價升得太高,大股東可能會拆細面值。

合股就較複雜,操作時涉及舊有面值的股票需要回收,過程亦可能出現碎股,令持有碎股的散戶成本大增。合股的操作有機會令小股東在未完成合股之前趕快賣走手上股票,這是大股東快速「窄乾」股票的財技,使貨源歸邊。亦可以透過合股令「仙股」變成「毫子股」,可能更好炒。另一個考慮,基金有時有限制,不能買入面值太少的股票,有些股票會透過合股去迎合基金的規定。


炒新股上市

財技派認識新股上市升最多的,往往是最乾的股票,即貨源最集中的股票。主板上市要有公開發售部份,而公開發售部份的比例,需要就超額倍數作出調整,超額越多就要越多公開發售部份,如果認購反應越好,街貨就應該越多。創業板則有很大彈性,全配售或全公開發售也可。


炒重組

若一家公司經營不善,資不抵債,上市條例需要停牌,甚至展開除牌程序。要使這類公司復牌,需要搞重組,成本不輕,這動作與「造殼」比起來,時間更長與資金更多。一個殼可以賣五億,成本可能只是幾千萬,兩年完成。但重組動不動可能要好幾年,重組過程更有不少成本,所以財技高手重組公司,一般都要把成功重組的公司股票炒高很多才足夠回本。

重組還是有不少好處的,例如散戶一般喜歡翻炒舊股,所以把舊股票重組可以引來散戶追隨。一般重組後的公司帳目較穩當,因為停牌後要復牌,要經會計師、核數師、清盤管等人核准,所以差不多沒有重組後再上市的公司有假帳問題,不少散戶也特別放心買入重組後復牌的公司博炒上。


分拆上市

這種上市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不用以新上市規格,而主要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種是邀請形式,向母公司股東分派,比例無限制。第二種是以IPO公開認購,母公司舊股東不獲分派股份。第三種是混合上面兩種形式,散戶要注意比率,看看大股東心意。例如,如果分派後會產生很多碎股,估計大股東可能想貨源更歸邊。

分柝的用意主要有幾個,第一是吸引更多投資者,例如從前投資者可能因為同一家公司有不同業務而卻步,如果分拆了,可以吸引這類投資者,令股價上升。第二是業務營運起來更集中方便,因可能混合業務互相不相關的。第三可能是因為多做一隻殼,始終殼價不菲,又讓上市公司主席有機會賣殼賺錢,而不失上市公司主席地位。有統計指分拆後母子公司股價可都比同業高10%,近年也有不少公司分柝上市以釋放價值。


可換股債券

雖然CB稱為「債券」,其實它並不是債券,多以股權看待。好像國美一個投票案,一名CB持有人在關鍵時刻把大量CB轉回股票,成功保障舊主席地位。面對CB,投資者要小心就是當中的條款。十多年前有個案,條款內沒有指明換股價格,只有一個比例,就是當時的5%新股,如總股數有100股,行使換股就有105股,而當時發行了93張這類CB,於是可以重覆93次,複利計算一下,是100乘以1.05的93次方,最後一張可以換得9千多股,總數換出幾億股,絕對可以大大沖淡了原有股東的持股,後來聯交所已經不容許這類操作了。


股權架構

持股超過5%需要披露,變動時若有整數變動就需要披露,例如原有5.2%,增持0.7%至5.9%就不用披露,若增持0.9%至6.1%就需要披露。

談到披露,經典例子是2007年巴菲特沽售中石油之後,以平郵通知聯交所,足足花了15日才寄到。

有一點值得留意,各大股東的持股量往往可以超越100%,甚至是超出很多倍,計算方法是計及當時各股東所擁有的衍生工具與CB,分母則是當時已發行的股數。例如總數有100股,大股東有90股,加上270股未行使的認購證及CB,在未行使前這名大股東持股量為360%,但如果行使後,大股東持股為360股,總已發行股東變為370股,變為97%,少於100%。

注意股權其中一大好處是知道哪些公司的股權高度集中,統計指這些公司上升機會較大。

2010年十大升幅榜大股東平均持股大約為65%
2010年十大跌幅榜大股東平均持股大約為23%
2011年十大升幅榜大股東平均持股大約為60%
2011年十大跌幅榜大股東平均持股大約為14%

股票沒有非A即B,或若A即B,只是機會率的問題。


中央結算系統

有很多股票不是持有實股,統稱為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從這裡可以看到很多公司持股,看其股票集中度。

利用中央結算來看幾個東西,第一,可以看到實股股份存入中央結算代理人。第二,由於實股未存入中央結算代理人是不能買賣看一些中央結算代理人頭幾大証劵的持股量,於中央結算代理人中的集中度。第三,有時很奇怪的証劵公司名字,其實可能都是大股東的艇家。

所以看到大股東的「手影」,可能是炒起「做野」的先兆。財技分析法特別留意貨源歸邊的股票,監管機構則不喜歡股權集中的公司,因為這不符合了公開上市的原意,所以監管機構不時都會出一些股權集中公司的報告,當中好像替投資者做了很多功課,把股權集中的來龍去脈及股東背景都披露出來,財技派可以留意這些報告。


睇盤 

買賣盤有很多種,A盤B盤M盤X盤Y盤D盤,每一種都代表不同操作的結果,有興趣可以到港交所網頁找找資料。

多睇盤可以訓練所謂的「盤感」,好像「大時代」一劇中的討論。曾經有高手教路,找一支很喜歡的股票,一天什麼也不幹,就是坐著看它的買賣盤半小時,過一段時間,對買賣盤的模式自然會產生一種感覺,有時會聽到炒股高手會話:「這個盤真是操得很厲害」,旁人眼中可能都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主因沒有「盤感」,有了「盤感」,對一些突發買賣盤的模式,自然會有所察覺,很容易捕捉到莊家大戶的「手影」。

有關買賣盤,有個小故事,有一位炒股高手,把自家公司股票炒高過百倍,但由於太厲害,忙中有錯,竟然自己買了自己的賣盤,這是虛假交易,是犯法的。

正當苦惱如何向證監會解釋之際,有天才教路,指可以解釋為被A證券公司追孖展,所以要以B證券公司接倉,由於技術上,如A證券公司追孖展後,客戶想把股票移到B證券公司的話,又想利用B證券公司提供孖展比率「篤手指」去買貨,證券公司多不會願意,因為股票轉倉的話,證券公司是沒有佣金收入的,但買貨則不同,B證券公司可收佣金,所以也會提供孖展讓客人「篤手指」去買貨。

於是這位高手把整個故事舖排好,要求A證券公司幫手夾口供,指它的確有追收過孖展
而證券公司追收孖展實屬普遍,而且亦不想得罪大客,所以也配合。於是證監會就接受解釋,沒有再追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