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不同場合也有和立法會議員及政治人物交流對樓市辣招的看法,我發覺香港人開始認命接受「香港人買不起香港樓的現實,的確,屯門300萬或以下的私人樓單位只剩下47個,已經是我們認為的技術性絕跡的水平了,而400萬或以下的私人單位只剩下200個,如果以現在的走勢不變,去到2017529日也會技術性絕跡,如果政府不肯修改「樓市辣招」政策的話,有關的按揭規定超過400萬,就要付超過1成首期,再加上以現在兩口子人均入息中位數字,超過383萬就不可以通過壓力測試及入息比率的門檻了,這等於年輕人已經不可以再以我們之前的建議(即兩位人均入息中位數字的年輕人透過每月儲蓄月薪的3成,不足4年就可以儲蓄到首期)靠自己去置業了。 

以現在香港政治的氣氛,政府很難去為政策大破大立,年輕人的上車空間的確有機會在未來被扼殺,所以我在2月樓價急升前為樓市發預喜,正正是希望「救得一個得一個」,當時有人批我這個說法有些大口氣,到了今日,相信他們已明白了,我仍然認為二手市場上仍有不少滄海遺珠,例如400萬以下的兩房單位和600萬以下的三房單位,仍然是很值得買的置業對象,希望年輕人掌握現在的上車置業良機,不要拘泥現在剩下來的單位,質素較遜一籌,我認為:「能量力而為上車,買到你就贏!」 

當然,現在入市買樓風險很高,只是不買樓的風險更高而已。 

環球的量化貨幣潮根本沒有收斂的跡象,量化的風險仍大於一切。 

如果有一天,年輕人真是到了買不到樓的地步,我建議年輕人不要放棄置業,香港買不到就應該去內地買,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已融合111小時的交通圈內,絕可以搬返內地住而在香工作這和倫及紐的生是一樣而有關的物業亦會出現合理的升值的,人,是要面對現實和適應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