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日在HK01看到一篇全港打工仔都會關心的新聞,作為打工仔的我當然也注意,這是有關香港打工仔的工資分佈。一般來說,讀者多會以10秒內看完這篇新聞的圖表,得個「知」字就算,不過看了看,令我想起往事。






還記得多年前曾經分享過一篇差不多的文章(見《香港家庭分類》),當時所描述的入息分佈跟今天所看到的差不多。

先總結一下新聞內容,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數字,現時全港有大約340萬名打工仔,個人收入中位數由2006年的1萬元上升至2016年的1.55萬元。

2015年八大畢業生平均入職月薪為1.34萬至2.19萬元,數字包括醫科、教師等專業,即大部分大學畢業生首份工作月入,已排名在全港打工仔的中間位置。

現時全港有超過23萬人月入6萬元以上,是全港月入最高的6.8%。另超過4萬元計算,佔全港打工仔排首14%。

若以家庭收入計算,入息中位數大約為2.5萬元,收入最高的10%大約為8萬元,而月入超過10萬元的已經是最高的6.4%。

多年前曾經與一位朋友討論人工問題,當時他與太太同為政府的專業人士,以政府薪金點計算,兩口子三十出頭,加起來的人工已經超過每月十萬元,有趣的是他還自以為人工很低。相信這是他的個人觀感,始終作為政府內的專業人士,他算是最年輕的一群,日見夜見的都是比自己高職位或高年資的同事,自然有錯覺認為自己是人工「較低」的一群。

當時這位朋友與太太兩口子,每年賺百多萬元,而未有小朋友,是打工仔之中的DINK(Dual Income, No Kids),現金流超強,有車有樓,生活已經非常好。可惜每天仍在訴苦,指自己乃是普通打工仔,算是中產之中的低下層,或許他們認識的都比自己「好景」吧。

曾經又與另一位朋友談論她女兒的讀書問題,她指雖然不久前升職加人工,但生活反而更辛苦,主因是女兒剛讀N班,報讀的是私校,每個月學費需要五千多元,還有不少雜費等,指自己絕對不是高人工的一群,因此才過得這麼辛苦。

我大概知道她的人工吧,可能有三萬多元,她先生也有工作,收入應該不比她少。當時我問她為何感到辛苦又要讀五千多元的學校呢?她直指這根本不貴,這些學校已經是她這些「窮苦」家庭的小孩讀的了。

我追問:「你窮?你知否今天香港的入息中位數是多少?你的收入大概在香港打工仔中排在哪個位置?」,她回答:「我想。。。中位數應該大概三萬多元,我應該在中間偏低吧。」

好明顯她不太清楚自己的人工水平如何,當時我指香港打工仔的入息中位數大約1.4萬元,如果按她與丈夫加起來的家庭收入也感吃力的話,真正的草根階層的小朋友豈不是沒法子讀書與生活?或許她出身中產家庭,今天又是專業人士,可能自出娘胎都不太了解什麼是窮。

曾聽到有blogger描述年薪百萬的打工仔不算什麼,似乎街上招牌跌下來也會壓死好幾個,或許日常工作見到不少這些人,單是我工作周遭都可能有一百幾十個,但其實這都已經是打工仔中入息最高的5%左右。當然,如果以340萬名打工仔計一計,這5%也有17萬人,所以不少人的確有機會經常被這17萬人圍繞,誤以為這個收入水平是香港的「中位數」。

當然,這只是在討論打工仔的主動收入,沒有談及資產累積與被動收入,亦沒有談及非打工仔的收入,所以反映不了香港人財富累積的情況。然而,雖說香港有錢人多的是,不用打工的有錢人又會很多,不過看數據,打工仔仍是香港的大多數人,一億幾千萬以上身家的人口,比例上絕不會多。要了解全局,就要依數據,否則終日鑽進富豪堆中就永遠以為自己是全世界最窮的一個,會有點奇怪。

多年前,曾經在此討論過財務自由的數字,舉例五十萬元被動收入作為討論前提,隨即被blog友指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數字,因為blog友認為五十萬元並不足夠生活。例如生了兩個小朋友,讀書、興趣班、換車、旅行、工人、照顧老人家等等,這已經未有包括小朋友就讀國際學校或外地升學之類。

當時我指財務自由所需的財務水平人人不同,但提醒一點,五十萬元這個數字,很多家庭連主動收入也不達標,按今天的數字,家庭月入4萬元以上已經是最高的三成人口了,或許我們可以分清楚「需要」與「想要」的東西。

多看現實情況,可更「貼地」地分享如何「離地」,其中感覺最離地的blogger之一,Starman兄,不止他個人背景離地,他分享的blog友問答內容也十分離地,似乎全香港收入最高的1%至2%的人都跑去請教他,看多了,實在感覺自己變窮了,哈哈。

相關連結: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4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