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曾鳴書院」,微信公眾號ID:zengmingshuyuan,虎嗅經授權後發表。

2016年11月,「曾鳴書院」成立。公開課後,意猶未盡的創業者、投資者們繼續討論。議題先是發散,最後集中於一個問題——互聯網平台是否還有可能出現?本文為討論記錄。

 

參與討論者 (按發言順序):

唐鵬飛  中域高鵬基金創始合夥人

處端         阿里巴巴產品經理

餘力   阿里巴巴集團參謀部

李俊凌  朱李葉未來醫院 CEO

宿華   快手 CEO

孫濤   大家中醫 CEO

朱亮   有鄰聯合創始人

 

平台,是否是一個黑洞?

唐鵬飛:

不知大家有沒有問過自己一個問題——互聯網平台的前提條件和可能性還存不存在?

我有個類比,從前阿里巴巴、騰訊這些真正網絡型公司成長的時代,很像宇宙大爆炸之後,前面幾十納秒、毫秒的時代。就是一鍋原子湯,裡面只要有一個點兒,大一點點的,就把周圍的物質吸進來了。那時候流量紅利非常高,很小的成本就能建成一個很大的網絡。

今天要同樣建成阿里這樣量級的網絡,成本完全是不可以計算的。這個成本和直接的組織體系結構化程度相關的,物理上講的熵減的過程。

一開始形成幾個星球是可以的,但是現在邊上有個巨大的黑洞,從前可以形成星球的物質,原子粒子都被黑洞吸走……你在周邊想再形成一個黑洞,怎麼可能呢?阿里、騰訊都是黑洞,周圍可以形成星球的物質都沒有了,你還做什麼平台呢?沒有這個機會了。

要做平台,只有一個機會。剛才大家很樸素地想,用戶有什麼痛點?(平台之間)一定要差異很大。那麼,就是在另一個維度,可能形成一個新的平台。如果和騰訊、阿里都太近了。潛在的,能和你一起形成平台的人已經不存在了。就算你用力做了一點點,旁邊的黑洞馬上把這些物質(形成平台的人)吸過去,逃逸速度非常高。你做成平台的熵減,富含的能力,資源,金錢,都是難以計算的。

所有做平台的人,在做之前要仔細思考這個根本的問題。

 

處端:

我做了很多年平台,淘寶交易平台是我發起的,從框架到理念,最後形成共享平台的基礎,一直看着淘寶平台的演化。

我的觀點是,平台的機會其實一直存在。因為環境一直在變化以前的組織、關係,隨着環境的變化,各種變化,都有重組的可能。如果平台的機會不存在,Facebook怎麼會出現?Facebook都出現了,還有新的平台出現,比如Instagram也起來了。

什麼樣的機會能成就平台?我自己有個觀察,但無法證明。只有小生意、小人物,小的那些點,聚合起來,才能有成為平台的機會。大生意大人物大事件,都做不起平台,就做生意行了。快手能不能做成平台?那個階層的基礎已經足夠大了,連接起來就能產生極大的價值。所以平台要做小,不能做大,小的連接起來成為平台。

要成為平台,最關鍵的是規模,能把規模保持在一定的高度、量級上,各種東西就會湧現。這是我對平台的理解,能形成機會和價值。

我不建議創業去做平台。因為平台啟動需要的能量、幾率都很難。今天說我們的願景、目標,準備怎麼做,找了一堆點,哪些點能撐哪些點不能撐我真不知道。

這時候只有一件事兒我最關注,近期目標的標準是什麼?然後觀察演進、發展。業務不是規劃出來的。過程中,競爭對手、技術、環境的變化,都會影響最初的預設。我們設計這麼多變量,怎麼能產生業務呢?業務的變化中,敏銳地觀察趨勢如何,順着趨勢走,才有可能能達到目標。

第二個,我其實非常討厭的一個詞「定位」。定位什麼市場,定位什麼客戶群體,往裡死砸。通過「定位」的方式,所有的可能性都抹殺了,給定量化了。

產品整個演進的過程中,並不能隨着當時的環境做出自然的反應。你一直讓車直行,本來到了這兒是可以繞一下的,那不就撞上去了嗎?所以,0到0.1中,有明確的目標,讓它有彈性,去演變。

我自己的觀察,淘寶、阿里有今天,不是第一天就想到有今天的,而是慢慢演化到今天的。中間的各種事件,都是往下一步演化的契機。淘寶不是設計出來的。

我的觀點是,0到0.1的階段,堅定抓住短期要做到目標,觀察他的可能性。只有這樣,才可能慢慢演進,到下一個階段,到0.2,就像燒水,先到50度再到70度。

 

餘力:

一個小回應。記得2013年馬總說起過,我只想把你們帶到一個有水的地方,但是沒想到把你們帶到長江邊。只想找水,沒想到這是條長江。大家明白這個意思吧?

 

曾鳴:

有句關鍵的話—平台從來都是做出來的,不是設計出來的,這句關鍵的話要放出來。

2016年11月18日,「曾鳴書院」討論會現場

黑洞,註定要產生

李俊凌:

我是同意黑洞理論的,明明在一個黑洞旁邊,還想做一個新的黑洞,很難的,非常難,幾乎不可能。但是不代表不能做出新的黑洞。

有沒有第二個平台的可能性?必須要做。91年開始接觸互聯網到現在20多年。有些東西真的成了平台,比如搜索引擎。成了一個新的營銷體系。

百度為例,最起碼幫助幾十萬小營銷主,在老的體系里處於邊緣地位的營銷人員,建立了新營銷體系。處端說要從小做起,我也是同意的。

當積累到幾十萬的時候,出了什麼結果?他們幫幾十萬人掙到錢了,結果吸引來幾百萬的營銷主,他們進來基本沒有希望,因為已經沒有紅利了。

今天你要創業再去做搜索廣告你試試看?只要稍稍算算賬就知道,創業公司根本玩不起,根本沒有這個錢去砸。結果是,成就了幾十萬人,吸引了幾百萬的年輕人。而後面這幾百萬年輕人根本沒希望。這是搜索引擎。淘寶也有類似的問題。

我做個比喻,早年去北漂的人,一定發財了;早年在上海闖盪的人,也發財了——那時候房子多便宜啊。2000年上海的房子才幾千塊錢一平米。今天再去北京上海深圳發展,沒希望,房價太貴。不是今天去的年輕人笨,不如十幾年前的年輕人。只是一個原因:他們生不逢時,錯過了那個年代。

那從政府的角度來講,應該做的是不斷開出新的特區,類似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特區,有很多工作機會但房價很便宜。

互聯網行業而言,阿里培養出來的人,如果是馬總、教授的學生,你就一個戰略,創造新的平台,為那些幾百萬去做搜索找不到紅利的人,為上千萬現在百度、淘寶賺不到錢的人,創造新的平台,這是需要平台的地方。

怎麼做?非常難,確實很難。要做新的黑洞,必須要有新的產品形態。而這個產品形態必須能夠和原來的淘寶、搜索完全不同。只要是不一樣的形態,就可能是新的黑洞。有沒有辦法做出新的產品形態?永遠有辦法,只是還沒人做。或者說努力得還不夠。這肯定是很不容易的過程。

 

宿華:

平台還有沒有機會?我堅定地認為是有的。未來,所有的大公司今天都已經存在了嗎?這沒有任何理論導向。

我認為未來的大公司,今天都不見得都已存在。那你反推還有沒有平台的機會?肯定是有的。從終極思考角度來看。你看之前十年二十年,Facebook,snapchat,在社交領域都是先後出來的。微信、QQ,百年以後還會是今天這樣嗎?我個人更看好,從design角度上突破。只是關注、理解年輕人要更花力氣。

 

孫濤:

新平台的出現,要有足夠的能量來擺脫黑洞。能量可以是新建立的,也可以來自生態中不流暢的地方,因為那裡牽制了很多能量,解放出來的能量就是新能量。比如身體這個生態有瘀堵,就會牽制身體大量的能量,所以以通為用,把瘀堵的地方通開就是獲得能量的一種方式。貌似互聯網就是這樣的工具,把生態里各個環節的摩擦係數降到最低。

 

唐鵬飛:

阿里和騰訊形成的時間大概相當於宇宙大爆炸起源這個圖裡面的對應于宇宙年齡3萬年起那個時間段,電子與核結合在一起形成原子,繼而物質團形成類星體、恆星和原始星系現在的網絡社會狀態相當於幾十億年後的那個時代,太陽系圍繞着恆星凝結。在一個空間(抽象的網絡空間,不是指三維空間)要形成新的平台的時間已經過去的。

幸運的是,網絡空間的緯度很多,一個又一個新的「空間」等待着被發掘出來。核心的是新空間離現有的「大黑洞」的距離要足夠大。最好是處於互相不能穿越的不同維度。

需要發掘在一個新的空間(不同的維度)連接這些人的方式。所以我不管是賣二手貨還是三手貨,都很難形成獨立的平台,更可能是在現有黑洞上形成一個微結構,一個增量優化,被黑洞吸進去。從美麗說到蘑菇街到口袋購物,其實都是試圖在黑洞附近努力。

網紅經濟我覺得會是阿里體系的自然演化,不會是替代或者革命,從賣簡單商品到賣複雜商品的必然,從無品牌無服務到微品牌微服務的自然演化。

網紅經濟體現的是草根品牌對於偶像品牌的重構。其核心是從以物(商品)為中心的賣方市場向以人(顧客)為中心的買方市場的演進。

品牌和營銷在互聯網時代的演進是一個大事,但我覺得離阿里這個黑洞的距離還不夠大,主要還是他們需要的交易基礎設施和流程還沒有足夠大的差異,網紅們更像一個一個的電影項目公司,而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那六大電影平台公司。

就像美麗說,其實有意在往網紅達人方向走,不過距離還是不夠大。我覺得未來商業重歸線下可能是阿里最大的挑戰。隨着體驗式消費的相對比例越來越大,商業流程的重構有可能發生。

 

餘力:

事實上馬總最新提出的新零售,就是你說的線上線下重新融合,這不僅是後台數據庫和ERP體系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更重要的是前端交互(場景)的有機融合,彼此補充。比如,試衣間,可能就是VR技術的用戶端。這個交互場景,顯然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我一直記得,有一個賣家回答她為什麼去當淘大講師,讓我大跌眼鏡,「因為一個人坐在電腦面前做生意太孤獨」。而許多家境不錯的杭州人當嘀嘀司機,本質上是在尋找談話的對象,「跟人聊天,總比打麻將、看韓劇有意思吧」。

所以,和人產生面對面的交流是永恆人性。未來的商業不可能把人困於線上的。這是新黑洞嗎?還是黑洞吐出的新星系?

2016年11月19日,「曾鳴書院」討論會現場

 

宿華:

大多數人省時間下來,就是為了有更多無聊的時間可以殺…

 

餘力:

按我們在北京的推演,原來互聯網產品主要解決人「笨」的問題,現在是解決人「懶」的問題,未來要解決人「無聊」的問題?

 

宿華:

物質生產極大豐富後,物質追求會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精神追求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可是精神追求一是看不見摸不着,二是個體差異極大。人們會覺得別人無聊,實際上是每個人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比特」比「原子」重要,到極限情況,相比于「比特」,「原子」不是輕一點點,而是無限的不重要。

 

新結構、新關係,是否是新黑洞的起點?

處端:

在沒有成為黑洞前,沒有人知道那是個黑洞。業務都有邊界,不可能無限延展,所以無論新技術,新模式,只要有自己演化的思路,都有可能成為挑戰者。我覺得大企業必然僵化,而後走向腐朽,被小公司的新產品所替代。

 

朱亮:

新平台的出現,要有足夠的能量來擺脫黑洞。能量可以是新建立的,也可以來自生態中不流暢的地方,因為那裡牽制了很多能量,解放出來的能量就是新能量。比如身體這個生態有瘀堵,就會牽制身體大量的能量,所以以通為用,把瘀堵的地方通開就是獲得能量的一種方式。

 

處端:

能成功的重組龐大的用戶關係,演化出新的價值,可能就能產生新的「黑洞」。蘑菇街、美麗說和口袋購物的案例,本質上並沒有重組參與角色的關係,這些參與者只是淘寶生態中的子集,身份角色都跟淘寶一致,價值差異不大。


 阿里、騰訊之外,是否還有機會誕生新的互聯網平台?